印尼“常青”品类都卖不动了?暴跌到两位数,订单都去哪了?

编辑|果然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4
各大社交平台与卖家社群中充斥“单量大幅跳水”的吐槽声(不止印尼,还有其他东南亚市场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订单缩水的原因有哪些?
给卖家的小建议
订单断崖式下滑的焦虑,正笼罩着东南亚电商的传统旺季。昔日日销五百单的店铺,如今业绩跌至九十单;购物车商品翻倍,最终转化却折戟沉沙;热闹的节日大促,竟沦为无人问津的“静默场”。
在各大社交平台与卖家社群中,此起彼伏的吐槽声,共同指向了“单量缩水”这一核心困境。
“跌了快一半了。”
“美妆个护,第一大品类,都下滑厉害了。”
“我报了低价活动,总算有点点销量了,卖完不会补这么多了。”
不少卖家将订单下滑归结为“流量被分摊”“同行增多”这类表面原因,却忽略了这些现象背后,决定订单流向的行业深层变革已然发生。
我们此前也曾分析过一轮原因:大批印尼卖家订单跳水!“金九银十”遭遇滑铁卢的真相是……

红利消失?一场从“铺货”到“精耕”的生存战已打响


图源:小红书
一位网友的调侃精准点破现状,他说订单总量没有下滑,只是匀给了更多人,毕竟今年新增卖家就超过十万。
广东某家居卖家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经营半年的收纳品类,曾以日均 30 单的业绩稳定增长,却在三个月内被新入局者冲击 —— 新卖家以 “出厂价 + 平台补贴” 的组合策略抢占市场,迫使该卖家要么跟进降价压缩利润,要么坚守定价面临滞销,最终只能靠平台低价活动维系基础动销,甚至计划缩减备货规模。
除了市场规则的深刻变化,东南亚消费者独特的消费心理更是给卖家们上了一课。
与普遍拥有储蓄习惯的国内消费者不同,东南亚多数国家盛行赚多少花多少的即时消费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是月中发工资、月底就花完。这直接导致每月下旬出现加购多却转化少的怪象。
更反直觉的是,节假日不仅未能带来消费高峰,反而会分流网购预算。
“按理说,逢年过节消费应该更旺才对,怎么东南亚恰恰相反?”卖家小尼充满疑惑。
以印尼的宰牲节为例,这个相当于中国春节的重要节日,当地人会优先将资金用于“购买牛羊庆祝”、“为家人添置新衣”、“摩托车加油返乡”等刚性需求,网购则自然成了“可延后的选项”。
有印尼专线海外仓卖家透露:“宰牲节前后半个月,当地网购订单量通常会下跌20%-30%。这不是买家没有意愿,而是钱必须花在优先级更高的事情上。这是消费逻辑的底层差异,绝非靠平台促销活动就能轻易扭转。”
如果说消费心理是道暗坎,那么平台复杂的规则就是那道明沟。很多新手卖家没搞懂东南亚电商的 “免运规则”,就白白丢了订单。
以 Shopee 为例,它的免运机制和国内 “卖家包邮” 不同:平台定期发放免运券,买家领券后才能在 “参与免运活动的店铺” 免运费,而参与活动的店铺要被平台抽取一定佣金;如果买家没券,就得自己承担运费。而东南亚的物流成本高,偏远地区的运费甚至比商品本身还贵。
在这场生存战中,平台间的激烈竞争同样深刻影响着每个卖家。各大电商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持续推出促销与补贴活动,而作为微观个体的卖家难免受到波及。一旦平台以补贴战抢夺用户,卖家常被迫参与接连不断的价格竞争,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不仅如此,平台自身也面临着流量获取的瓶颈。所有流量皆需成本。
平台同样需投入大量资源争取用户,然而这一过程受制于多重因素。平台自身的财务状况、各国政策限制以及当地社会民生环境等,均可能使平台陷入流量增长的疲惫期。
当平台增速放缓,压力便层层传导至卖家端,直接表现为流量成本上升与转化效率下降。
运营漏洞也是订单缩水的关键原因之一,有网友指出:“问题不是做的不够多,而是不够准。”例如商品被误打成人标签导致流量腰斩,主图仅用白底拍摄却未突出使用场景,新上架商品既无销量也无评价却期待瞬间爆单。

这些问题看似零散,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运营能力未能跟上买家信任需求的升级。
过去东南亚买家对商品信息要求不高,低价足以促成下单。但现在面对海量选择,信任已成为下单的关键。主图需要让买家直观看到使用场景,详情页必须精准解答核心顾虑如服饰标注实拍尺寸,基础评价更要让买家感觉靠谱,例如晒图评价的转化效果远胜于文字评价。
在这场残酷的生存战中,粗放型运营者注定成为首批被淘汰出局的人。
你认为在实际运营中,还有什么原因可能造成这波订单大幅下滑的原因呢?欢迎评论区或者进入交流群与各大卖家进行探讨。


面对订单缩水,很多卖家忙着 “改标题、降价格、推活动”,却发现效果越来越差。因为这些动作都是 “对抗逻辑”,而不是 “适配逻辑”。真正的破局,是看懂上述四个重构后,调整自己的经营逻辑,从 “被动接订单” 变成 “主动造订单”。

1、适配市场逻辑:从 “抢流量” 到 “找定位”
在存量市场里,“低价抢流量” 只会让自己陷入亏本循环,不如换个思路:找到 “别人没覆盖的细分需求”,建立自己的 “小蓝海”。
比如做标品的卖家,可以在功能差异化上发力 —— 别人卖普通充电宝,你就做 “自带数据线 + 轻薄便携” 的款式,瞄准 “学生党”“通勤族”;做非标品的卖家,可以在 “场景化定位” 上突破 —— 别人卖 “女士上衣”,你就做 “东南亚海边度假风上衣”,突出 “防晒、透气、拍照好看” 的卖点。
广东家居用品卖家发现当地家庭喜欢小户型收纳,但多数卖家卖的是 “大尺寸收纳箱”,他就专门做 “可折叠、小容量” 的收纳盒,还在详情页拍 “放在阳台、床头的使用场景”,结果订单不降反增,比之前增长了20%。这恰恰说明,存量市场并非没有订单,而是要把泛需求变成精准需求,避开价格战,找到自己的专属客群。
2、适配消费逻辑:从 “等订单” 到 “顺节奏”
既然东南亚消费者的购买力有周期规律,不如主动适配这个节奏,把淡季变成准备期,把旺季变成爆发期。比如:
针对 “工资周期”:每月中旬(买家发薪后)推 “满减券”“新品首发”,刺激即时消费;每月下旬(买家工资花完后)推 “专属优惠券”“小额满减”,吸引加购用户下单,比如 “满 30 减 5”“加购 3 天内下单立减 3 元”。
针对 “节假日”:节日前半个月(买家预算流向节日消费时)减少促销,重点做 “店铺粉丝积累”(比如关注领小额券);节日后半个月(买家预算回归网购时)推 “节后焕新活动”,比如 “宰牲节后,给家人换套新餐具”,精准承接需求。
3、适配平台逻辑:从 “懂规则” 到 “用规则”
平台的免运规则不是 “坑”,而是 “流量入口”,关键是要学会 “用规则降低买家决策成本”。比如:
参与免运活动的卖家,要在商品页显眼位置提示 “领券免运费”,甚至在客服自动回复里加一句 “点击首页领免运券,下单更划算”;
没参与免运活动的卖家,可以在商品标题里加 “包邮”(比如 “包邮女士 T 恤”),实际把运费算进定价里,让买家觉得 “不用凑券,直接买更方便”,毕竟很多买家不想为了免运费特意领券,更愿意 “一口价包邮”。
还有个小技巧:用 “运费对比” 突出优势。比如卖一件 15 元的 T 恤,运费要 10 元,就可以在详情页写 “买 2 件包邮,算下来每件才 17.5 元,比买 1 件更划算”,引导买家多下单,既提升客单价,又降低运费占比。
4、适配运营逻辑:从 “做表面” 到 “建信任”
运营的核心不是 “改主图、补评价”,而是 “让买家相信你”。比如主图,不是 “拍得好看”,而是 “拍得有说服力”—— 卖母婴用品,就要突出 “安全认证”(比如拍认证证书);卖户外用品,就要突出 “耐用性”(比如拍 “防水测试” 视频)。详情页不是 “堆文字”,而是 “解顾虑”—— 买家担心 “尺寸不合身”,就拍 “不同身高模特试穿图”;买家担心 “质量差”,就拍 “商品细节图”(比如布料纹理、缝线)。
现在很多卖家还在用 “图片” 做内容,但其实 “视频” 更能建立信任。比如用手机拍 “商品使用视频”—— 卖收纳盒就拍 “怎么折叠、能装多少东西”,卖衣服就拍 “上身效果、面料弹性”,然后把视频放在商品页最前面,甚至投流推广。有卖家测试过,加了视频的商品,转化率比只放图片的高出不少,因为视频更能让买家 “看到真实的商品”,减少顾虑。
当我们跳出 “订单少了” 的焦虑,会发现这场订单缩水其实是件好事:它淘汰了 “靠运气开店” 的粗放卖家,留下了 “靠能力经营” 的精细卖家;它让行业从拼价格、拼流量转向拼定位、拼信任,变得更健康、更可持续。
东南亚电商的机会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变了一种形式 —— 过去是 “谁先开店谁赚钱”,现在是 “谁懂逻辑谁赚钱”。那些抱怨订单下滑的卖家,往往是还在用 “旧逻辑” 应对 “新市场”;而那些能稳住订单甚至增长的卖家,都是看懂了逻辑重构,主动适配变化的人。
订单缩水只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该升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