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圈“无间道”,损失超百万!某大卖前高管联手销冠盗空老东家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本文为卖家真实爆料,聚焦跨境行业内部管理风险。若您在电商运营中遭遇问题或有线索想让更多同行知悉,欢迎投稿,东南亚电商观察致力搭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守护跨境商业生态。
投稿渠道: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来意—“投稿爆料”

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谍战,竟始于一场夫妻联手的背叛?
近期,东南亚电商观察接到一起爆料:厦门某东南亚跨境大卖公司(以下简称 L 公司)遭遇严重背信,内部核心高管与销冠合谋通过窃取核心资源、转移供应商、低价跟卖等手段,短短半年内竟让企业损失超百万!
这起 “商业内鬼”事件,也撕开了跨境企业内控体系的隐秘伤口。

厦门某跨境公司惊现“家贼”
据爆料人介绍,事件核心人物吴某(化名)是 L 公司原运营负责人,在职期间掌握着供应链、供应商名单、定价策略等众多公司核心机密,并且在吴某介绍下,其丈夫也曾在 L 公司任职过约1年的时间。这段职业履历为二人掌握公司资源提供了便利,也为后续的背信行为埋下了伏笔。
2024年4月,吴某与丈夫私下注册了一家同业务竞品公司,并利用从 L 公司获取的资源,供给个人公司谋取利益,开启了窃取公司资源的第一步。

随后,吴某将目标锁定在 L 公司某类目销冠赵某(化名)身上。作为销售端核心人员,赵某对该品类销售渠道及供应商情况极为熟悉,于是二人里应外合,搭建了一条 “内取外夺” 的牟利链条:
吴某利用职务权限,从公司内部窃取供应商信息、合作细节等核心资源,喂养个人公司;
很显然,吴某等人的行为已经明确属于商业背信。所谓“商业背信”,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违背对他人或公司的信任义务,利用职务便利损害他人利益、谋取私利,属于严重的不正当商业行为。
善恶终有报,好在这场精心策划的背信闹剧终于迎来转折点。
今年4月初,一名从吴某公司离职的员工来到 L 公司应聘时,主动举报了吴某等人的行为,并提供了关键证据。此时,整个背信行为已持续至少半年的时间。
该名员工举报的信息显示,吴某夫妇自2024年10月起,便通过自建工作群谋划相关行为。群内成员除二人外,还包括赵某及其他4名员工。值得玩味的是,赵某直至今年2月底才从 L 公司正式离职,其在职期间究竟利用职务之便盗取了多少资源目前仍未可知。
据了解,L 公司是业内少有的实现深度本土化运营的企业,旗下业务涵盖海外仓储、生产制造、直播代运营、线下实体店等多个版块。而吴某夫妇凭借对本土化运营链路的熟悉掌握,不仅全盘复制 L 公司商业模式,甚至涉嫌窃取仓储数据、生产端工艺参数等核心机密,其行为已触及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红线。
在这次事件的打击下,L 公司前端市场因低价竞争,利益被蚕食,后端供应链因资源流失濒临断裂,损失惨重。爆料卖家表示,该公司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已超百万元,并且还不包括后续重建供应链的成本。目前,L 公司已启动法律程序,委托律师梳理并固定相关证据,计划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涉事方责任。
对于跨境从业者而言,本次背信事件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行业的共同隐忧——当本土化布局不断推进,企业内部管理漏洞带来的风险正在不断攀升。对跨境企业而言,竞争壁垒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资金规模与商业模式创新,内部风控能力正成为决定生存韧性的核心维度。

事实上,跨境行业的 “内鬼危机” 从未远离,那些藏在职业背信背后的商业暗战,早已成为公司利益的“隐形杀手”。
去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了一起典型的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一名跨境电商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利用其掌握的公司的货源信息、销售策略、财务资料等,为其妹妹开设了一家跨境店铺,并入股了公司的竞业公司。这场持续一年的 "资源搬运",为其带来45万元非法收益,却让原公司销售额暴跌1200万元,利润折损近400万元。
还有跨境派曾曝光的货代公司窃密事件更令人脊背发凉:一家货代公司老板在社群上曝光了一名前员工的身份信息,指认其在入职第二日就企图窃取公司机密客户资料及数据库信息,被抓现行后遭到解雇。
这些案例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商业背信带来的损失,账面上或许能用数字丈量,但隐藏在暗处的伤害往往难以衡量:
当核心团队的背叛被客户与投资者看在眼里,企业花数年搭建的品牌口碑,成为易碎的商业资产。这不仅让涉事企业陷入与客户、合作伙伴及投资者间信任危机,更可能企业整体形象蒙尘,为后续的商业合作埋下信任隐患。
跨境团队的本土化协作本就像走钢丝,而高管背信无异于剪断了维系平衡的安全绳。员工对跨境管理层产生质疑,同样管理层对员工的职业忠诚度也容易心存芥蒂,信任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业务执行效率下降、人才流失风险激增。
更令人忧心的是行业生态的 "破窗效应",若此类背信行为未被依法严惩,"挖角套利" 极易变成公开的潜规则。企业长期投入的供应链建设、团队培育等核心竞争力,为他人做嫁衣,助长了 “合规经营者吃亏、违规套利者获利” 的畸形生态。
为了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跨境企业必须构筑防线更长、壁垒更牢固的风控机制,而破局之道就藏在三重防线的构建中:
👉 制度防火墙需扎紧篱笆
运营、财务等关键岗位实施背景调查,入职时签署《商业秘密保护协议》与《竞业限制承诺书》,明确违约责任。规定重要业务需双人复核,避免单一人员掌控全链条资源。工作中要注意流程透明化与合规审计,每一笔供应商交易、每一次数据导出都留下可追溯的 "数字脚印",让违规操作无处遁形。
👉 行业共治网要织密经纬
在行业共治上,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很有必要。对查实存在商业背叛行为的从业者纳入黑名单,能够大幅提升其违约成本,形成警示作用。本篇文章的爆料人正是希望通过披露事件细节,呼吁同行形成合力抵制此类事件的发生,共同推动行业共治生态的完善。
👉 应急响应需立即启动
一旦发现内部人员出现违背公司利益的行为,一方面应该立即对涉事人员的权限进行冻结,同步封存相关证据,并启动公证与法律程序。更重要的是,若发生资源流失,需要第一时间与供应商、平台沟通,及时止损挽回声誉,并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被转移资产。
在东南亚这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热土上,跨境企业早已习惯了与风浪共舞,但当企业忙着应对外部挑战时,却常常忽略了内部风险。当外部竞争如同狂风骤雨时,内部的每一道裂缝都可能让整座商业大厦岌岌可危。这更加要求跨境企业必须练就 "内外兼修" 的功夫,对外深耕本地化运营智慧,对内筑牢风控铁壁。
如此,当东南亚的机遇之潮再次涌来时,企业才能既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也有稳坐钓鱼台的底气。
*转载请与编辑取得联系,未经许可同意,违规转载、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