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印尼为0.5%扣税铺路?22位合规号码绊倒大批卖家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Shopee印尼强制要求卖家提交一项税务信息
成本VS合规:卖家在找平衡里求生路
自印尼计划开征0.5%所得税的消息传开后,电商卖家们都在等待这把酝酿已久的 "税收镰刀" 真正落下。
而随着Shopee印尼站一项税务合规政策的更新,这场持续数月的政策预热,正从纸面规定加速转化为实际征管措施。

Shopee新规埋下征税伏笔?
2025年7月14日,印尼财政部出台的《财政部长条例》第 37/2025 号正式生效。根据条例,年营业额未达 5 亿印尼盾的卖家,要向所在平台提交营业额证明以豁免征税;年营业额超过 5 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220800元)的电商卖家,向平台提交申报函的同时,由平台按 0.5% 的税率代扣代缴所得税。


PMK 37/2025条例第8、第10条部分原文
翻译仅供参考
尽管该条例已于上月正式生效,但此前作为代扣方,电商平台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明确,卖家也只能观望。不过近期,Shopee 印尼本土店更新了一项更改发票的公司信息数据的政策,这一动作似乎正是为了跟进落实印尼电商税政策做出的调整。
平台公告要求,Shopee商城卖家与非商城卖家需在 2025 年 8 月 31 日前,完成营业场所活动识别号(NITKU)的信息填报。

图源:Shopee
这一调整与 PMK 37/2025 条例的要求相呼应。该条例明确列出,电子发票作为扣缴税款的有效凭证,必须包含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显然,Shopee要求卖家补充填报 NITKU 信息,本质上就是通过完善商家的营业场所识别信息,让后续开具的电子发票符合条例标准,同时也为平台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提供了信息校验的基础。
根据Shopee规定,在填报NITKU时,个人/企业卖家还需要完整且准确地提供以下信息,Shopee 将在最多 4 个工作日内(不包括周六、周日和国家法定假日)进行审核。
👉 个人
国家商业登记证(NIB)
个人业务声明书
个人纳税识别号(NPWP16)
在印尼知识产权局(PDKI)注册的商标/知识产权
所有权证明
公司/正式经销商任命函
👉 公司
公司成立章程
国家商业登记证(NIB)
纳税人识别号(NPWP16)
公司统一识别号(NITKU)
商标/知识产权
公司所有权证明/正式经销商任命函
*完整政策(请使用浏览器打开):
https://seller.shopee.co.id/edu/article/24063?utm_medium=notification&utm_source=webar
那么什么是营业场所活动识别号(NITKU)?卖家又该如何填写呢?
简单来说,NITKU可以理解为纳税人在税务系统里的 “经营地点身份证”,是为纳税人的营业活动场所分配的身份编号,与纳税人的居住地或主要所在地区分开。
在格式上,NITKU由16位的纳税人识别号(NPWP)和6位税务系统随机生成的序列码组成,卖家可以通过印尼税务总局的官方网站( www.pajak.go.id )获取。

图源:印尼税务总局
翻译版本仅供参考
作为印尼改革税务系统的一项核心举措,NITKU的推行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发票开具、扣缴凭证及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过程,更关键的是用于确保税务记录与具体经营主体的对应性。这一制度设计既为税务部门的监管提供了清晰可追溯的依据,减少了因主体信息模糊导致的征管漏洞,也为企业规范内部税务管理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在2024年,印尼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核心税收管理系统——Core Tax System的同时,NITKU就成为支撑税务数据精准化管理的关键一环同步落地。
而Shopee选择在此时强调NITKU的提报,自然是因为印尼对电商税收已经到了不容懈怠的征管态势。
当前,印尼电商市场正在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印尼央行(BI)数据显示,2024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 487 万亿印尼盾,印尼也借此荣登东南亚电子商务销售额榜首,净销售额总额达 640 亿美元之巨。不仅如此,印尼央行还预测,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继续攀升突破 503 万亿印尼盾大关。

图源:印尼海关
然而,这种迅猛的增长速度让传统税务监管手段应接不暇,许多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交易”,让印尼面临着税收流失加剧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印尼加快了电商税收征管体系的升级步伐,通过0.5%的征收税率强化平台责任,推动税收监管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
但是对于卖家而言,层层叠加的应缴税项着实让人难以招架。
PMK 37/2025 条例中 5 亿印尼盾的起征金额看似有一定缓冲空间,实则对多数活跃卖家来说极易触及,这便意味着 0.5% 的所得税几乎成为多数卖家的 “必缴项”。更关键的是,这 0.5% 的税率还不包含增值税(PPN)和奢侈品销售税(PPnBM),其中增值税按常规 11% 计取,且需根据商品类目单独核算,再加上其他可能涉及的税项,仅税务成本就挤压了不小的利润空间。
而除了税费本身,卖家还需承担平台运营的各项硬性支出:达人推广佣金、物流运费、平台广告竞价等等近年来持续攀升,有卖家犀利指出:线上成本似乎已明显高于线下经营支出……

一项更为突出的成本极具代表性:昨天有卖家反馈,TikTok Shop印尼正在敦促卖家尽快完成 Bpom、SNI、K3L、Halal 等品类的资质认证。有经验的卖家都了解,这类认证的费用本就居高不下,如今在平台的硬性要求下,相关服务报价更是水涨船高,进一步加剧了卖家的成本负担。

尽管如此,合规的脚步却容不得半分迟疑。外媒报道,今年前7个月印尼贸易部在泗水、锡江、棉兰和勿加泗,重点审查进口产品是否符合印尼国家标准(SNI)及清真、语言标签等规定,最终查获了价值264亿盾(约合人民币1200万元)的非法进口商品。
此次执法共审查了来自1,424家企业的5,766份进口报关单(PIB),其中,14家企业被发出正式警告函,18家企业被责令召回并销毁违规商品,2家企业被暂停清关权限!
印尼政府近年来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打击非法进口势必成为其保障本土制造业的重要工具。夹在成本压力与合规红线之间的卖家,或许正经历着最艰难的“找平衡”阶段:既要承受资质认证、税务申报等短期投入的阵痛,又要应对市场竞争的挤压。
但长远来看,如何在合规框架内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不仅是当下的生存必需,更会是印尼市场长期经营中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转载请与编辑取得联系,未经许可同意,违规转载、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