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华人
热度:617
新加坡华人最新资讯
今年 1 月,中国连锁餐饮品牌呷哺呷哺在新加坡试营业,这也是呷哺呷哺在中国大陆之外的第一家门店。对于很多想要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讲,把门店开到新加坡不仅是进入东南亚市场的第一站,也是走向全球的第一步。不止呷哺呷哺,还有很多中国企业也把海外第一家分店设在了新加坡:海底捞2012 年 12 月,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海外第一家分店。相比呷哺呷哺,海底捞在新加坡的布局早了近 11 年。从新加坡的第一家分店开始,海底捞加速了向全球扩张的步伐。在 2022 年年底,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据此前特海国际的招股书显示,东南亚市场是特海国际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东南亚共有 61 家海底捞餐厅,每家餐厅平均收入 239.9 万美元。小米早在 2014 年,小米就把国际化的首站设在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零售实体店。进军新加坡之后,小米又陆续开拓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等市场,通过线下门店与线上电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屡次夺得东南亚智能手机品牌榜销量桂冠。MINISO 名创优品2015 年,名创优品开始向海外扩张。同年 12 月,新加坡进军新加坡市场,三家门店同时在新加坡开业。江边城外2016 年 6 月,江边城外在新加坡莱佛士城购物商场开出首家海外分店。据悉,新加坡分店里的各式原料及调味料都从中国进口,但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新加坡分店就选用咸水鱼如石斑、尼罗红、黑鲳及鲈鱼来制作重庆烤鱼。热风2016 年 11 月,热风的第一家海外直营店铺已经正式进入新加坡乌节路。随后,热风也迅速扩展整个新加坡市场及东南亚市场。2017 年 2 月,热风马来西亚店也迎来了开业。探鱼2017 年 12 月,探鱼开辟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定在了新加坡,海外首店在新加坡索美赛 313 店开业。据悉,探鱼的第五家新加坡分店也在水滨坊开业。喜茶2018 年 11 月,喜茶在新加坡的 ION Orchard 开出了自己的首家出海门店。据喜茶透露,新加坡首店前 3 天的日销售量就在 2000 杯以上,其中,布蕾波波系列的日销售量达 500 余杯。奈雪的茶2018 年 12 月,奈雪的茶首家海外门店于新加坡开业,开始了全球化探索的第一步。但目前,奈雪的茶在新加坡的店已经关闭。太二酸菜鱼2021 年 8 月,太二酸菜鱼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开设首家海外店。猫爪烤肉2022 年 9 月,猫爪烤肉在新加坡 Bugis+ 开设的海外首店也正式开业。除了上述中国餐饮和零售品牌,还有不少中国公司也把海外店开到了新加坡,比如华为、小龙坎火锅、小尾羊火锅、杨国福麻辣烫、绝味鸭脖、蜜雪冰城、霸王茶姬、黄焖鸡米饭等。至于新加坡持续吸引中国企业来开设首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地缘相近,文化相似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华人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三。在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上,新加坡消费者与国内消费者有很多相似性。新加坡也自然也成为呷哺呷哺、海底捞、喜茶、探鱼、猫爪烤肉等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外界媒体介绍称,新加坡首店试营业的前 3 天,客流量日复合增长率达到 40%。购物天堂,亚洲风向标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也是亚洲著名的购物天堂。在新加坡的乌节路,几乎集中了全球各种商品的知名品牌。名创优品大中华区总裁及联合创始人叶国富曾表示,新加坡是亚洲零售业的风向标,素有“购物天堂”之称,消费者对于日用百货等长尾商品的需求强烈。除了名创优品,热风选择在新加坡开设首店的原因也离不开这点。连接东西方,更容易国际化新加坡不仅是东南亚的中心枢纽,还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品牌在新加坡测试市场后,可以更容易打入东南亚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小米全球业务副总裁雨果·巴拉和小米总裁林斌在发布会上曾表示,新加坡的各种基础设施更发达,可以帮助小米了解如何建设物流和售后服务。他们希望小米从较小的新加坡市场规模起步,从而了解用户对小米产品的看法,随后加以改进。此外,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新加坡市场站稳阵脚后,呷哺呷哺今年还将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开设首店。金融中心,经商便利据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新加坡已经超越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全球第三金融中心。在金融地位不断巩固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经商便利程度也非常高,位居全球第二。在一般情况下,线上注册公司只需 15 分钟的时间,设立公司仅需 1.5 天。至于注册成本,只需 315 新元(约 1575 人民币);注册资本在初期阶段也只需 1 新元(约 5 人民币)。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讲,在新加坡开公司设门店也并非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白鲸出海
今年1月,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开出首店,开启试营业模式,其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火锅在去年年初就率先在新加坡落户,作为国际市场第一站。目前凑凑火锅已在新加坡开设3家餐厅,今年内呷哺呷哺计划新增六家门店并延伸至马来西亚。像呷哺呷哺这样的火锅品类选择出海并不新鲜,对于火锅行业来说,出海寻找蓝海增量市场由来已久,已成为一大趋势。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火锅出海成绩如何?由于火锅品类自带的低门槛属性,国内火锅赛道竞争激烈。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火锅连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火锅企业达80019家,市场规模为4380亿元。在这样内卷的行业趋势下,不少火锅品牌纷纷选择转向海外发展。提及火锅出海,则不能不提海底捞。早在2012年12月,海底捞就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门店。据海底捞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捞已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开设约103门店。除了海底捞,以内蒙风味为主的火锅品牌小肥羊也更早地打开了海外市场。不一样的是,2003年,小肥羊的第一家海外门店设在了美国洛杉矶。在小肥羊被百胜私有化之后,小肥羊原班创始团队又打造了一个新的火锅品牌——快乐小羊,也踏上海外扩张之路。2016年,快乐小羊在美国波士顿开出第一家店,并以每年30多家门店的速度在全世界扩张。目前,快乐小羊在全球拥有100多家门店。到了2017年,大龙燚、小龙坎、味蜀吾、香天下、炊二哥和刘一手等火锅品牌开始扎堆出海。其中,香天下和小龙坎均在2018年进入新加坡市场。如今,香天下在全球门店超过700家,餐厅遍布新加坡、美国、法国、澳洲等。而小龙坎在新加坡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5家,且近期分别在日本东京上野、德国杜塞、美国纽约、柬埔寨西港新开4家分店,海外门店达到40家。除了海外门店数量惊人,火锅出海的收入也不少。以海底捞为例,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在2022年年底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在2019年至2022年3月31日,海特国际所录得的收入分别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6830万美元和1.09亿美元。若从细分的海外市场来看,东南亚是海底捞的重要“战场”。据此前特海国际的招股书显示,东南亚市场是特海国际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东南亚共有61家海底捞餐厅,每家餐厅平均收入239.9万美元。为什么中餐出海是火锅先行?火锅作为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中餐类别之一,占2021年国际中餐餐饮市场的11.1%(招股书数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火锅的国际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到2026年,国际火锅店市场规模达到465亿美元,国际市场的火锅店数量预计将从2021年的13.4万家,增加到2026年的16.9万家。可以说,海外的火锅市场规模并不小。打入国际市场,是火锅品牌寻找新增量的机会。而且,对比其他中餐品类,火锅走出去的阻力显然更小。一方面,传统的中餐原料多样,增加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很多中餐的烹饪工艺又复杂,受到厨师的个人因素影响,加之顾客的口味又往往各异,很难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火锅的食材更易得,在中央厨房完成底料和其他半成品加工后,无须厨师参与烹饪,顾客通过个性化的调味可以自我满足口味需求。可以说,这类标准化程度更高,并且不需要依靠专业人才的火锅品类,可以快速将模式从国内复制到海外,有利规模化扩张,是中餐出海最适合的选择。另外,火锅还有区别于一般的中餐的特性,就是涵盖家人朋友聚餐的消费场景。很大程度上火锅的受欢迎是因为它把家庭联系在一起的。辰之餐饮数据库的一项调查显示,40.2%的中国人通常会和朋友一起吃火锅,17.6%的人会在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吃火锅。在海外这一场景消费依旧使适用,海内外消费者通过围绕火锅分享同一个锅内的食物,具有社交属性。不过,火锅出海在本土化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战。面对海外不同的饮食文化、技术标准、食品安全、生活习惯,火锅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产业供应链、管理体系、人员培训、口味把控等方面。对于如何在把控菜品特色和迎合本地市场之间做到平衡,各大火锅品牌有不同的考量。这需要品牌做到保留原汁原味同时,结合当地文化进行本地化改良。比如,呷哺呷哺在新加坡首店就保留了吧台与特色的单人小锅模式。但在菜品上,呷哺呷哺做出了调整。不同于国内市场,呷哺呷哺在新加坡推出的大小鸳鸯锅,固定的小鸳鸯是养生菌菇锅,而另一半有五种锅底可选,每款都是海外独有的,主打“金汤酸菜锅”和“暖心胡椒猪肚鸡锅”两种口味。海底捞同样如此,针对泰国市场,海底捞推出地特色的大骨汤锅底,而针对新加坡市场则推出特色的叻沙锅底。四川省火锅协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技术从来不是问题,但必须有足够的胆量和自信,找准市场和当地受欢迎的口味。再者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实力。”为什么呷哺呷哺选择新加坡?对于呷哺集团来说,从进军新加坡市场开始走上海外扩张之路,是势在必行的。毕竟,考虑到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呷哺集团此次布局新加坡是寻找新的增量市场。自2018年实现利润4.62亿元后,呷哺集团的业绩因疫情原因持续走低。根据财报显示,其2019年利润为2.88亿元,同比下滑37.71%;2020年利润为0.02亿元,同比下跌99.36%。而2021年呷哺呷哺迎来上市后首次亏损,亏损额为2.93亿元,后在2022上半年亏损2.80亿元。而新加坡作为华人聚居的重要市场,也适合呷哺呷哺踏出海外扩张的第一步。因东南亚地处热带,新加坡本土居民的饮食口味偏向酸和辣,口味和国内消费者趋同。而且,新加坡华人群体规模较大,有利于推广中餐。再者,新加披法律法规完全,税收制度也颇有吸引力。于餐饮企业而言,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法规与中国接近,方便开店与之后扩张市场。此外,新加坡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特点,比起在家烹饪,新加坡人习惯外出就餐。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22%的新加坡人每天在家做饭,与伦敦或上海等城市相比,还不到一半。这是因为,新加坡的餐饮业特别发达,在外就餐甚至比在家做饭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要更低。据统计,目前新加坡的餐饮门店共有约14000家,分为餐厅、快餐、膳食供应商和咖啡店(熟食中心、食阁)四大门类。新加坡的餐饮业呈现多元化,在新加坡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饮。火锅不仅准入门槛低,而且符合华人吃饭聚会的社交属性,很适合推广到新加坡。尽管新加坡的火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呷哺集团推出的“大火锅+小火锅””打法较为新颖,可攻入本地市场。其中,大火锅是呷哺集团推出的偏中高端产品,即集火锅与茶饮于一体的凑凑火锅,用来抢占传统火锅市场。凑凑火锅自去年1月进入新加坡市场,目前已经在新加坡开设3家餐厅。此前受疫情影响,湊凑新加坡店试营业期间只开放了 70% 的位置,但每天订座率超60%,高峰期取号者近百桌,消费者群体主要当地居民、留学生、异乡人等,人均消费达70新元 ( 约合人民币328元 ) 。而小火锅是指一人一锅的吧台式小火锅呷哺呷哺,面向性价比高的大众消费市场。在新加坡,小火锅也有比较大的市场。自2013年以来,新加坡的单人家庭呈急剧上升趋势。根据2020年的公开数据,对比中国25%的单人家庭,新加坡约16%的家庭是单人家庭。此外,海底捞在2021年就已经在新加坡布局单人火锅市场,其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的分店提供单人火锅座位供单人用餐。桌子被分成“小隔间”,当食客享用面前的小圆锅中的个人火锅时,可用滑动窗与其他单独用餐者隔开。火锅出海新加坡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对于呷哺集团集团来讲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即便呷哺集团过去三年间的业绩呈现下降趋势,但呷哺呷哺的扩张计划一直在继续。呷呷哺集团对外表示,公司在2023年将继续启动全面扩张战略,全年在国内和海外计划新开门店超240家。
7点5度
今年1月,中国连锁餐饮品牌呷哺呷哺在新加坡试营业,这也是呷哺呷哺在中国大陆之外的第一家门店。对于很多想要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讲,把门店开到新加坡不仅是进入东南亚市场的第一站,也是走向全球的第一步。不止呷哺呷哺,还有很多中国企业也把海外第一家分店设在了新加坡:海底捞2012年12月,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海外第一家分店。相比呷哺呷哺,海底捞在新加坡的布局早了近11年。从新加坡的第一家分店开始,海底捞加速了向全球扩张的步伐。在2022年年底,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据此前特海国际的招股书显示,东南亚市场是特海国际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东南亚共有61家海底捞餐厅,每家餐厅平均收入239.9万美元。小米早在2014年,小米就把国际化的首站设在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零售实体店。进军新加坡之后,小米又陆续开拓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等市场,通过线下门店与线上电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屡次夺得东南亚智能手机品牌榜销量桂冠。MINISO名创优品2015年,名创优品开始向海外扩张。同年12月,新加坡进军新加坡市场,三家门店同时在新加坡开业。江城边外2016年6月,江城边外在新加坡莱佛士城购物商场开出首家海外分店。据悉,新加坡分店里的各式原料及调味料都从中国进口,但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新加坡分店就选用咸水鱼如石斑、尼罗红、黑鲳及鲈鱼($35)来制作重庆烤鱼。热风2016年11月,热风的第一家海外直营店铺已经正式进入新加坡乌节路。随后,热风也迅速扩展整个新加坡市场及东南亚市场。2017年2月,热风马来西亚店也迎来了开业。探鱼2017年12月,探鱼开辟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定在了新加坡,海外首店在新加坡索美赛313店开业。据悉,探鱼的第五家新加坡分店也在水滨坊开业。喜茶2018年11月,喜茶在新加坡的ION Orchard开出了自己的首家出海门店。据喜茶透露,新加坡首店前3天的日销售量就在2000杯以上,其中,布蕾波波系列的日销售量达500余杯。奈雪的茶2018年12月,奈雪的茶首家海外门店于新加坡开业,开始了全球化探索的第一步。但目前,奈雪的茶在新加坡的店已经关闭。太二酸菜鱼2021年8月,太二酸菜鱼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开设首家海外店。猫爪烤肉2022年9月,猫爪烤肉在新加坡Bugis+开设的海外首店也正式开业。除了上述中国餐饮和零售品牌,还有不少中国公司也把海外店开到了新加坡,比如华为、小龙坎火锅、小尾羊火锅、杨国富麻辣烫、绝味鸭脖、蜜雪冰城、霸王茶姬、黄焖鸡米饭等。至于新加坡持续吸引中国企业来开设首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缘相近,文化相似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华人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三。在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上,新加坡消费者与国内消费者有很多相似性。新加坡也自然也成为呷哺呷哺、海底捞、喜茶、探鱼、猫爪烤肉等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外界媒体介绍称,新加坡首店试营业的前3天,客流量日复合增长率达到40%。2购物天堂,亚洲风向标除了香港,新加坡也是亚洲著名的购物天堂。在新加坡的乌节路,几乎集中了全球各种商品的知名品牌。名创优品大中华区总裁及联合创始人叶国富曾表示,新加坡是亚洲零售业的风向标,素有“购物天堂”之称,消费者对于日用百货等长尾商品的需求强烈。除了名创优品,热风选择在新加坡开设首店的原因也离不开这点。3连接东西方,更容易国际化新加坡不仅是东南亚的中心枢纽,还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品牌在新加坡测试市场后,可以更容易打入东南亚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小米全球业务副总裁雨果·巴拉和小米总裁林斌在发布会上曾表示,新加坡的各种基础设施更发达,可以帮助小米了解如何建设物流和售后服务。他们希望小米从较小的新加坡市场规模起步,从而了解用户对小米产品的看法,随后加以改进。此外,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新加坡市场站稳阵脚后,呷哺呷哺今年还将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开设首店。4金融中心,经商便利据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GFCI)显示,新加坡已经超越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全球第三金融中心。在金融地位不断巩固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经商便利程度也非常高,位居全球第二。在一般情况下,线上注册公司只需15分钟的时间,设立公司仅需1.5天。至于注册成本,只需315新元(约1575人民币);注册资本在初期阶段也只需1新元(约5人民币)。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讲,在新加坡开公司设门店也并非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7点5度
2022 年,新加坡成为淘金胜地,越来越多人奔向这里。在中国香港从事金融行业的王之今年下定决心,要换个环境工作,从三四月份开始找工作,六七月左右收到 offer,8 月底来到了新加坡,全过程花了五个月左右。还有人的动作更加迅速。一位轻奢品从业者告诉笔者,她从 6 月开始找工作、7 月定好工作拿下签证,8 月就已经落地新加坡,三个月搞定这一切。新加坡这个国土面积仅 733.1 平方千米的小国,以地理位置优越、低税收、治安安全等优势,吸引着无数跨国公司前来开设办公室。根据毕马威的研究,近二分之一的跨国公司将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自 2020 年以来,腾讯、阿里、字节等国内互联网大厂都在加大对新加坡办公室的投入。同时,新加坡也因“避税天堂”的称号,吸引着富豪、投资人、高管们奔赴。新加坡的首富名单已经多次被华人刷新。此前上过名单的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冬海集团掌门李小冬,现如今,迈瑞医疗的董事长李西廷再次蝉联新加坡首富。不仅富豪们盯上了新加坡,打工人们也闻风而动,但落地之后,不少人却发现,现实与预期有所差距。有人称新加坡是“富人天堂、穷人地狱”。作为全球五大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一直以金融、科技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如果不是高新技术人才,外国人到新加坡找工作也并不占据优势。也因为外国人的疯狂涌入,加剧了新加坡房租上涨、工作环境内卷,社交平台上一时间出现了不少劝退帖。打工人在新加坡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去新加坡打工“性价比”究竟高不高?深燃和几位落地新加坡的打工人聊了聊他们的故事。为工作,为环境,他们涌入新加坡2022 年的新加坡,格外热闹。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三年多的品牌广告公司创始人杨絮告诉深燃,从今年五六月开始,就接连不断收到朋友的消息,询问到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可能性。到 9 月份,她几乎每周都要参加因为国内朋友到新加坡安居而组织起来的饭局。尤其是 9 月底,她甚至要赶场参加一些活动。一位上海的移民中介指出,外国人前往新加坡有以下几种途径:成立家族办公室,资金门槛已经提升至 1000 万新币(约 5000 万元人民币,汇率在 1:5 左右),且需承诺 2 年内规模达到 2000 万新币(约 1 亿元人民币);自雇移民,在新加坡开设公司,需要大概 20 万-50 万新币;直接找工作拿工作签或在当地留学后找工作拿签证。2022 年,尝试哪一种途径来到新加坡的人都不算少。前述中介表示,今年每个月,自己所在公司都会有二三十单通过自雇移民前往新加坡的家庭。一位身处新加坡的工作中介告诉深燃,他经手的前往新加坡的人中,2020 年只有 400 人左右,2021 年有 900 人左右,今年仅前三个季度,就超过了 1300 人。之所以涌入新加坡,有些人是因为在这里能获得更符合预期的工作机会。一位在新加坡工作一年多的程序员提到,当初来到新加坡,是因为卡在了 35 岁的年龄上,这个年龄在国内找技术类工作已经不太容易,当时恰好看到了新加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就来了。有些人为了来新加坡工作,会选择先留学再就业。南京的一然便是这样,今年 3 月读完新加坡的硕士之后,在南京没有找到符合预期的工作,最后进入了新加坡的一家跨国公司。有些人到新加坡,是想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活法。王之今年决定到新加坡之前,在中国香港读书和工作已经有十年时间。在国内有着多年大厂工作经历的张衡,上半年接到新加坡公司 Shopee 的 offer 后,考虑到该公司开始裁员收缩,最后放弃了这个 offer。不过,他最近又接到了另一家新加坡公司的 offer,等把手头的工作交接完毕之后,就将踏上新的征途。还有些人是为了子女教育,为了家庭的长远发展,全家集体搬到新加坡工作生活。2019 年时,杨絮创办的公司在中国香港和北京都开设了办公室,她之所以离开中国香港到新加坡,是因为丈夫的办公室计划从中国香港搬到新加坡,而自己的工作在国内外都可以开展,于是顺势,全家迁到了新加坡。“以前我们的客户可能多来自美国,搬到新加坡后,面向东南亚的客户更多了”,杨絮说。因为先生工作调动到了新加坡,曾在外企做业务负责人的蓝岚去年便带着两个孩子,搬了过来,她对笔者表示,“当时我们思考再三,觉得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在和蓝岚类似的父母眼中,新加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和西方更接近,学费相对较低,未来进入世界名校的可能性更大。不过,能够成功拿到前往新加坡的这张船票也不太容易。多位受访者提到,新加坡的重点产业是金融、科技,除了这些行业的人才外,拿到新加坡最高等级工作签证 EP 的机会越来越少。新加坡在发放工作签之前也会衡量一个人才能带来的价值,规则比较模糊,“就像开盲盒一样”。薪资翻倍、压力三倍,到新加坡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一些打工人来到这里后发现,富人扎堆的新加坡,对普通人似乎不算友好。以往,新加坡以工作环境没有 996、007,能够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称号,吸引了很多人,然而现如今,新加坡的职场也内卷起来。据张衡了解,在新加坡,中资企业往往加班严重,当地的本土企业或其他跨国外企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不过,在蓝岚眼中,对于普通打工人,新加坡的工作环境正无限趋近于国内的一线城市。一然刚到新加坡两个月就有点后悔,开始想着回国。尽管读研究生之前也曾有过几年工作经验,但今年 8 月初来到新加坡之后,一然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加班到凌晨 2 点的工作节奏。她表示,来到新加坡,薪资翻了一倍,但压力多了三倍。杨絮也提到,以往很少有客户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联系她,但今年接触了很多初到新加坡的客户,常常在夜里十一二点收到需求。“越来越多人涌入新加坡,感觉这边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卷了。”工作节奏变快、压力变大,可是薪资水平不一定像外界以为的那么有诱惑力。王之提到,自己所处的金融细分行业,中国香港的薪资水平要比新加坡更高一些。她由于在上一家公司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到新加坡后薪资才上涨了 10% 左右,目前薪资总包在 50 万以上。而工作强度上,新加坡不输中国香港。据蓝岚观察,非金融、技术岗位的本科毕业生,刚进入职场时,薪资在三四千新币左右。多位受访者指出,新加坡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和国内一线城市一些公司岗位的薪资,差不了太多。一位金融行业猎头提到,在金融行业,国内一些职位的薪资会比新加坡低一些,但比较大的投行或基金,薪资水平是差不多的。而且,新加坡的生活成本还在大幅上升,最典型的便是房租、房价的上升。在新加坡从事护理行业六年的魏薇提到,自己亲眼见证了同一间屋子今年的房租,涨到了去年的两倍,她原本打算买房,但因为看中的房子房价上涨了至少 20%,而暂时放弃。“现在涨势太猛了,没必要赶在这个风口买房”,魏薇说。一位今年 8 月到新加坡边上学、边工作的人表示,自己在来新加坡之前就在网上看房子,前后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她提到,最近这段时间,在新加坡租房子是要靠抢的。看到一间比较合适的房子后,如果没有立刻拍板定下,可能很快会被别人租走。同一间房子可能会有很多人来竞价,最终出价更高的人才能租到。王之到新加坡后,也是花了两三周才租到了合适的房子。而且据她观察,自己所处的行业,新加坡的薪资水平不比中国香港高,但物价和中国香港不相上下,甚至还要更高一些。蓝岚统计了一家人一个月在新加坡的开销后发现,房租 4000 新币、学费 2000 新币、吃饭大概 3500 新币,不算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每个月已经有八九千新币的支出。在她看来,尽管丈夫工作调动后薪资有一定涨幅,涨幅也只是刚刚覆盖多支出的花销以及物价的上涨,而自己到新加坡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相较在国内的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不少。蓝岚去年 8 月到达新加坡后,就开始重新投简历,但由于自己是拿着家属准证(Dependant's Pass 简称 DP)来到新加坡,需单独申请工作准证才可以工作,但找到一份提供工作准证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一直不太顺利。“很多公司投完简历就没了下文,这一年多,进入面试环节的只有十几家。”据蓝岚观察,一般人要想拿工作签证,要么是金融、技术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要么是蓝领群体,身处中间层的普通白领难度不低。魏薇也提到,自己一位在新加坡的博士后朋友,已经属于高学历人才,但今年找工作以来,依然没有拿到最高级别的 EP 签证,最后只拿到了要求相对低一些的 SP 工作签证。新加坡,适合什么样的打工人?在新加坡打工,究竟香不香?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如同“1000 个观众眼中,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普通打工人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工作生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有一些前往新加坡的人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或许新加坡更占优势。如果能够留下来拿到 PR(永居身份)并满足条件购买政府建造的组屋,便不用像外国人买房一样只能购买价格更高的公寓,还需要多交 30% 的税,这样房价相较国内一线城市市中心的房价,就有了一定优势。魏薇提到,新加坡国土面积小,通勤压力也比较小,如果有资格购买组屋,大概 300 万人民币可以买一套适合居住的三室一厅,买房压力并不算大。而同样的价格,在国内一线城市可能只能买在偏远郊区。尽管新加坡职场开始内卷,但新加坡本地人下班之后,不回工作邮件的人尤在,相对而言,内卷程度还是比不上国内一二线城市。而且国内互联网大厂隐形的 35 岁年龄门槛,在新加坡还没那么明显,大龄就业选择空间更大。对于想来新加坡短期工作生活的人,考虑的因素因人而异。有些人抱着赚钱目的而来,因为汇率等因素,从绝对值而言,到手的薪资会更高一些。有些人为了体验新生活、增加履历而来,只要目的达到,其余因素便不是首要考虑的。王之认为,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对于自己而言就像是换了个城市工作生活,两地的环境差别并不大。对于是否长期定居和生活,她表示,当前还不是必须要做决定的时候,年轻人可以多闯一闯、多尝试。杨絮建议,任何想要到新加坡开启一门新业务的人,在来这边之前,一定要做足市场调研。即便是在当地处于政策环境友好、在各种新闻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 Web3 领域,是否能够在一片鱼龙混杂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还是未知数。她以自己面向的东南亚消费客户为例表示,很多人都会说,当前的东南亚市场就相当于十年前的中国,充满了机会。但实际从业三年之后,她发现,中间要解决或者受限制的问题很多,完全不是有成熟模式可以照抄的情况。蓝岚认为,一线城市月薪 5 万以下的打工人,如果薪资没有实现翻倍的增长,来到新加坡后,可能反而会遭遇消费降级。她还提到,新加坡的就业、租房等政策会更向本国人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身份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基础不好,还没有预先留好退路,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如果只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人前往新加坡掘金,就想跟风前往,自己没有清晰的规划,最终可能很难达到预期。不过,杨絮也提到,新加坡这个小国家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有人来就有人走。或许当前正处于潮起时,但也终将会有潮落时。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之、杨絮、一然、张衡、蓝岚、魏薇为化名。
白鲸出海
继金融科技和电商市场之后,线上教育成为东南亚最受资本关注的互联网行业之一。不过,东南亚线上教育市场仍处于早期萌芽阶段。根据统计,2018至2021年上半年,43%的东南亚教育科技投资事件发生在早期阶段(种子轮至B轮)。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市场,线上教育项目融资总金额在2021年更达到历史新高。归其原因无外乎东南亚人口数量红利、人口结构红利、互联网行业发展红利以及疫情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改进作用。随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东南亚的热潮,中国线上教育项目多年积累下的发展经验势必会加速本地市场的发展。概览东南亚教育市场前景根据全球教育智库HolonIQ的数据显示,全球教育总支出到2025年将达到8万亿美元。教育科技的全球市场规模价值预计将从2020年的890.7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2852.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从众多教育市场来看,东南亚凭借着优越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等优势,成为下一个适合教育科技行业发展的大市场。据Business Times指出,东南亚有着接近7亿的人口,有26%的人口属于学龄人群。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五年中,东盟国家的人口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中国为0.6%。在持续的人口大增长环境下,生育率的高低也成为判断教育市场前景的重要因素。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0年,印度和东盟的生育率相近,平均每名妇女生育2.2个婴儿。其中,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和印尼的生育率均超平均水平。在人口增长和生育率增长的双重优势下,东南亚学龄人群数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加,成为教育公司的重要用户群。此外,各国家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对教育市场需求前景起着重要作用。据smartkarma.com指出,2020年东盟人口平均年龄仅为28.9岁,年轻人往往更容易接受电子学习工具和技术先进的教育传播媒介。这样的人口结构对职业培训需求有着较高的需求,有利于成人线上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教育需求远未被满足。根据联合国的研究,东盟国家的识字率平均能达到90%以上,但各国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老挝的识字率低至58%,柬埔寨为74%,缅甸为76%。这一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该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科技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可以突破传统线下教育的物理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加速了东南亚的数字化进程,也加速了传统线下教育往线上教育科技的转变。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指出,教育科技(edtech)和健康科技(healthtech)是在疫情期间发展增速最快的两个新兴行业。疫情严重时期,东南亚各国学校都实施了停课措施,学生只能在家远程学习。这时,借助线上教育工具或者转向线上辅导是学生和家长的主要选择。相比传统线下教育,教育科技更强调技术化和数字化,将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习。于是,教育科技公司的发展潜能在疫情期间进一步被放大。Business Times指出,东南亚电子学习应用程序的安装量就增长了三倍多,从2019年的600万增加到2020年的2000万。在疫情逐渐常态化的当下,学校停课的很可能会再次出现,这意味着学生远程上课的情况也会成为一种新日常。从这点来看,东南亚教育科技行业有望继续增长。除了疫情原因,东南亚教育科技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也基本配备,比如互联网渗透率的加深、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观念的转变,这些都为教育科技在东南亚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据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显示,东南亚在2021年新增4000万互联网用户,网民总数达到4.4亿,这使得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达到75%。与此同时,东南亚的网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据全球电信营运商分析公司OpenSignal在2021年的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平均网络下载速度全球排名第九;从2019年第一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泰国平均网络下载速度5.7Mbps提高至17.4Mbps,提升近三倍多;而印尼平均网络下载速度从6.9Mbps提升至14.4Mbs,网速也翻倍增长。由于教育科技以网络为基本载体,互联网渗透率以及网速的提高是东南亚用户得以广泛使用线上教育平台的重要前提。尽管在疫情初期,东南亚各国经济大受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据世界经济组织预测,在2022-2024年,东南亚整体经济GDP增速预测在4.9%,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经济总体增长的大前提下,东南亚用户的可支配收入也会继续增长。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局限地接受学校的教育,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课后的补习、语言学习以及其他素质教育层面。于是,家长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促使了各类教育科技公司的出现。细看东南亚教育用户需求东南亚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但在教育需求、教育支出和教育革新上,各国用户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会培育更多的教育科技公司。东南亚线上教育平台Snapask的创始人Timothy Yu指出,在过去的5到10年里,部分东南亚国家出现了“少子化”现象,从每家三四个孩子,到每家一两个孩子。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富裕的家庭或者是中产以上的华人家庭尤其明显,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在孩子身上,尤其是教育支出。这种较强的教育付费意向,在新加坡用户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根据汇丰银行的教育价值报告,73%的新加坡父母在孩子上学前就计划好孩子的教育,而 52%的新加坡人愿意举债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资金。对于许多新加坡学生来说,参加补习班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据Geniebook的创始人兼CEO Neo Zhizhong分享,新加坡父母平均每月为每个孩子的教育支出大概在300美元~400美元。如果再加上绘画、钢琴等兴趣班的支出,平均教育支出可能高达上千美元。同样,越南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Forge Ventures的合伙人Tiang Lim Foo曾与7点5度分享道:“我对越南这个新兴市场很看好,人口多、人口结构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每次我去胡志明市和河内的时候,我看到的书店比奶茶店还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说明越南的家长很重视文化、重视教育。从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看,越南家庭占比15%。”除了家长对教育的付费意愿,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支持也很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数据,东盟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约占GDP总额的2.7%,而中国这一比例为4%。但随着东南亚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预计会进一步增大。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政府将GDP的4.7%用于教育,这个比例为东南亚最高。紧接着是文莱、越南和泰国,教育支出分别占GDP的4.4%、4.3%、4.1%。2020年6月,马来西亚教育部推出了一个名为DELIMa(马来西亚数字教育学习倡议)的新平台,以提供一系列电子学习应用程序和资源,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此外,马来西亚教育部承诺在疫情期间分发15万台笔记本电脑,让没有设备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对教育展示出了充分的重视,但有调查发现,马来西亚73%的家长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材料不足。马来西亚父母每年在课后辅导班、课后补充练习册和一对一辅导上的花费超过900美元。不过,这些补习材料的适用性过于宽泛,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不同程度的补习需要。从某种程度来看,教育科技公司在解决马来西亚教育痛点上可以有大展拳脚的机会。而在印尼,地理因素也催生了对线上教育的需求。上千个岛屿把教育资源也“割裂”开来,而偏远地区的师资更是不足。尽管拥有世界第四大教育系统和世界上最高的互联网普及率之一,但印尼仍是识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传统教育方式改革也势不容缓。如果有一个线上平台能连接各个地区的老师和学生,就能为双方提供便利,创造更大的价值。细分东南亚教育科技赛道在东南亚,教育科技公司的细分赛道有很多,比如K12、语言学习、STEM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工具、职业教育等。按照面向的用户群来分,又可以分为面向C端个人用户,或者面向B端的机构企业用户。各个赛道和用户群之间又有交叉,延伸出一个多样化的教育科技生态。K12教育K12教育是指是指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也就是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合在一起的统称。但就东南亚地区来讲,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各有不同。比如说,印尼教育体系的划分跟中国相似,包括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10~12年级)和高等教育;与印尼相比,越南教育体系的划分有稍微的不同,包括小学(1~5年级)、初中(6~9年级)、高中(10~2年级)以及高等教育;而新加坡沿袭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包括6年的小学,其次是4~6年的中学,以及1~3年的中学后教育。与中国制度相比,新加坡中小学一般采用半天制,课堂课没有那么繁忙;同样以英国教育体系为参考的还有马来西亚,但与新加坡教育体系也有不同。马来西亚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为6+3+2+2模式,即6年小学教育,然后是3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和2年大学预科教育。根据Valuates Report的预测,东南亚K12教育科技整体市场规模到2026年将达到3.3亿美元,即从 2020年开始,该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3%。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瞄准K12的教育科技公司最为常见、竞争也较为激烈。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东南亚家长,特别是华人家长,也像中国家长一样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东南亚学生参与课后辅导也极其常见。东南亚风投公司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在研究在线教育时曾指出,要想成为东南亚的头部在线教育公司,产品一定要覆盖K12完整的学习周期:查缺、补漏、应用和巩固。这个周期的优点可以为在线教育公司提供多个切入点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中国教育科技公司为例,中国一起作业网提供学习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第一阶段);作业帮提供作业解决方案(第二阶段);猿辅导以问题库的方式切入市场(第三阶段);跟谁学提供实时辅导(第四阶段)。再看东南亚教育科技市场,Ruangguru和Zenius是印尼K12教育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产品基本覆盖作业解决方案、问题库和实时辅导。成立于2014年的Ruangguru以线上辅导模式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做模拟测试以及找私人教师在线辅导对应的科目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顺利通过考试。目前,Ruangguru宣称已拥有超过2200万用户;而Zenius成立于2004年,经历了从线下补习班到线上教育的转型。自2020年3月推出直播课程以来,Zenius用户增长了10倍以上,其中用户留存率超过90%。除此以外,CoLearn也是Ruangguru和Zenius在印尼的竞争者,同样关注K12阶段学生用户,提供线上线下补习服务。在新加坡,Geniebook为中小学生提供基于新加坡国家课程的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相比一般的K12教育科技公司,Geniebook的亮点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该平台有三个核心功能是,分别是GenieSmart,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改进的空间,然后根据哪些领域需要更多练习来提供定制的作业;GenieClass,一次最多可容纳900名学生的在线直播课程;GenieAsk,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线上讨论社群。另外,Koobit和Superstar Teacher也是新加坡主要的K12教育玩家。同样,越南K12教育科技公司也在奋起直追,比如Hocmai、Kien Guru、Marathon Education和VUIHOC等教育科技企业都专注学习辅导领域,提供线上课程、视频讲座、测验问题库等服务。相比之下,被称为家教版的Uber的Snapask总部位于香港,专注以问题库方式+实时辅导的方式切入东南亚K12教育市场。该平台专注一对一的师生问答,学生把题目拍照上传至APP,系统即时匹配老师进行问题解答。语言教育除了K12的教学辅导,语言学习类教育科技公司在东南亚也抢占了一席之地,主要分为华文学习和英文学习。据华人华侨研究所指出,70%的华人华侨分布在东南亚,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尽管很多华人父母本身会说中文,但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孩子的中文学习得不到提高。另一边,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海外的中文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已达1.8亿,并以每年14.2%的速度保持增长,而95%的有合格资历的汉语教师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因此,线下汉语教学机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但线上华文教育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痛点。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华文学习平台LingoAce成立于2017年,为6~15岁的海外华文学习人群提供在线一对一的华文教育。LingoAce指出,自2019年底以来,55%的东南亚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首次使用线上教育服务。另外,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增长了2000%以上。与之类似华文学习平台还有T-Lab,面向美国和东南亚地区用户提供在线中文学习,目前已推出的产品包括:中文学习平台灵雀中文(Linnet Chinese)、线上虚拟教学应用T-Lab Live、教学管理系统LOOKY LMS等。在越南,英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自1986年越南革新改革后,英语教育蓬勃发展。在经济发展需求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长。因此,越南出台了一系列英语教育政策以辅助国民进行英语学习,英语教育培训公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Edupia专注于解决广大越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瓶颈。经历了3年的发展,Edupia的付费用户达50万,成为在线英语市场的领先品牌。目前,该初创公司正在继续为新的目标群体建立和开发更多自学英语课程,例如欧洲标准英语课程Babilala(适用于 3~8 岁儿童)和在线的家教课程。此外,eJOY提供英语学习的网络浏览器插件,让用户在观看 YouTube、Netflix、Coursera和其他平台视频的过程中查看、收集和理解新单词。该公司声称其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万用户,非越南语学习者占其用户群的30%。相比之下,印尼语言学习平台Cakap提供多种外语学习课程,学生可以和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视频通话来学习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等外语。为了扩大市份额,Cakap计划与印尼和中国的各种外语学习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精品课程。STEM教育(素质教育)在K12越来越激烈之际,STEM教育又引起了不少玩家的注意。STEM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方法,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协作及思辨性思考。STEAM课程提供的学习活动可以融合科学思维与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东南亚企业对STEM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新加坡,约有52%的学生学习STEM课程,而其他东盟国家学生学习STEM课程的比例大概在35.8%。其实自201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就与新加坡科技馆合作,在中学推行STEM相关的应用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专注提供STEM教学的新加坡教育公司也涌现了出来,如均于2020年成立的Doyobi和Neobael。Doyobi是从新加坡第一所儿童编码学校Saturday Kids分拆出来的教育公司,通过提供集成视频、测验和项目等指导课程来实行STEM教学。另外,Doyobi的课程用于新加坡最大的免费编程项目Code in the Community,该项目由新加坡政府和谷歌提供支持。相似地,Neobael是一个面向小学的综合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STEM课程,帮助他们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提供编程的层面来讲,既有面向K12学生的教育科技公司,也有面向成人的教育科技公司。比如,美国加速器Y Combinator旗下的新加坡编程公司Strive Math为K12学生提供1对1在线课程,以编码教学的形式教授数学知识。而Acalyt又被称为新加坡版“火花思维”,是一个由南洋理工大学孵化,获得新加坡教育部种子轮投资的在线素质教育平台。该平台从国际IB教学中提炼独创的博格特教学法,以此提高提升学生知识延展、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越南在线编程公司CoderSchool,新加坡线上编程公司Rocket Academy和泰国编程教育平台Quest等则多面向成人编程教学,目的在于提升用户技能并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以Rocket Academy为例,其宗旨是解决全行业软件工程师日益短缺的问题。据公司创始人介绍,Rocket Academy的专业培训课程比传统的编码训练营更长、更全面,但比大学课程更短、更实用、更实惠。与之相似的还有印尼编程公司Hacktiv8,通过12周的密集培训将初学者转变为Web开发人员。在Hacktiv8的训练营中,学生将通过数百个动手实验来学习JavaScript、Node.js和Vue.js等内容。参与Hacktiv8编码课程的求职的毕业生通常会在毕业后2~3周内获得多个工作机会,平均工资为1100万印尼盾(约合776美元)。高等教育K12之后,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也大有可为,这类教育科技公司多与全球知名大学一起进行合作,提供学校咨询、学校申请、课程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66%的印尼人将就业作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但只有不到10%的印尼工人拥有大学学位,而且很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正在从事一些低技能的职业。这表明,印尼高等教育以及毕业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有待挖掘。而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费用是印尼学生最担心的因素之一。据Jakarta Post调查显示,61%的印尼学生希望大学可以提供线上课程,并以此降低大学学费。于是,HarukaEdu与印尼本地各大高校合作,开办网络课程、发布视频讲义。用户则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平台报名并自学并完成本科、硕士考试,取得学位,找到更好的工作。goKampus为印尼学生提供大学课程注册、虚拟学习课程、申请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大学服务。通过goKampus,学生只需拍下成绩单的照片即可申请大学,并立即获得goKampus合作大学的批准。在新加坡,Cialfo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学等650家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术概况并筛选出他/她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帮助新加坡学生在海外大学获得学位。Skills Union则已与南洋理工大学和伦敦拉文斯本大学在内的机构合作,提供经过认证的主动学习课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既瞄准毕业生人群,也瞄准企业员工。对于大学生来讲,在毕业之前提升技能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讲,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在越南,Virtual Internships更关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大学、K-12学校、基金会、政府和公司等机构组织合作,为学生和员工提供技能提升课程、导师辅导等服务,旨在帮助年轻人提高职业数字技能。同样关注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还有印尼教育科技公司Binar Academy。该公司旨在为高中和大学生提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技能。目前,该公司声称已经教育了8000多名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技能,从而使得他们去年的收入增长了80%。新加坡教育科技公司ProSpark于2018年推出,通过B2B学习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职业技能。Gojek、Kopi Kenangan和PasarPolis等都是ProSpark的客户。泰国教育科技公司Conical则提供类似“云大学”的学习管理平台,允许企业员工可以在其中学习技能,包括业务敏锐度,数据分析和人员管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在东南亚,专注学前教育的科技公司比较少。但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增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会培育出一个大市场。目前,泰国教育科技公司Taamkru为新加坡、越南和泰国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游戏化课程计划。对于年龄更小的用户来讲,娱乐化、游戏化也是教育科技公司常用的技巧,将孩子们对游戏的热爱与科技的力量结合起来。据报道,使用该应用超过15天的学生的测试成绩平均提高了26.8%。教育工具在各类教育科技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玩家也在提供辅助教育的工具和解决方案,或者在提供K12教育服务的同时更强调通过技术的手段改善学习体验。比如,上面提及的新加坡教育科技公司Geniebook,强调利用AI技术来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方案以提高学习成绩。与之相似的是新加坡教育公司Flying Cape,通过其专有的SMART诊断评估工具提出的量身定制的建议,帮助孩子确定合适的课程。还有,总部位于越南和旧金山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ELSA利用其专有的语音识别AI技术帮助用户学习英语,提供实时的反馈以及纠正发音错误。除了用技术改善学生学习体验,还有玩家注重改善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体验。印尼教育科技公司GREDU成立于2016年,通过其集中管理系统,其平台可帮助管理员处理文档、编制教学大纲、管理教学计划、改进大数据管理并提高透明度。GREDU还促进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改善整体教育体验。而另一家印尼教育科技公司Quintal为学校管理系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处理从学生考勤系统到学费支付等各种行政相关工作。教育贷款尽管东南亚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并不高。与东亚地区90%的大学入学率相比,东南亚地区的入学率仅为40%。这背后关键的原因在于,一些东南亚欠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金仍然严重不足。由于无法获得传统信贷以及没有充足的教育储备金,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与此同时,疫情加剧了家长的失业危机,很多家长无法支付高等教育的费用。于是,专做教育贷款的公司出现了,比如印尼教育贷公司Pintek,致力于向教育机构和学生提供信贷,服务超2750家教育机构和100家教育中小微企业,以及65万多名学生;印尼校园贷Cicil为印尼用户提供小额贷款,这些贷款用于支付学费和购买学校设备;新加坡教育贷公司ErudiFi通过提供“先学习,后付费”模式帮助经济欠佳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并把业务覆盖到印尼和菲律宾市场,品牌名称分别为Danacita和Bukas。观察东南亚教育科技创投生态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指出,大多数教育科技公司都处于早期阶段(种子轮到B轮)。上述提及的大部分教育科技公司,如T-Lab、Geniebook、eJOY、Edupia、Binar Academy和Skills Union等等都处于早期阶段。另外,Zenius、Koobits、XSeed和Topica等则是有着10年经验的创业公司,也在继续凸显发展潜力。该报告还指出,早期阶段的教育科技公司融资占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融资的43%。从融资交易数量来看,83%也来自早期阶段的教育科技公司。然而,教育科技公司的平均融资规模较小,种子轮融资大概在80万美元,A轮融资大概在320万美元,B轮融资大概在550万美元。但也有个别突出的大融资事件,比如专注华文教育的新加坡公司LingoAce在2021年拿到了1.6亿美元的融资。从国家来看,教育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和越南市场。据7点5度不完全统计,约38%的新加坡教育科技公司在2021年拿到了融资,印尼和越南的教育科技公司融资均占28%左右。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美国资本、中国资本和东南亚本地资本都对东南亚教育科技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投资兴趣。Tiger Global、GGV Capital、GSV Ventures、Northstar、红杉资本、顺为资本、East Ventures和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等都是该赛道较为活跃的投资者。除了顺为资本,阿里巴巴集团的eWTP科创基金通过其新加坡公司Redefine Capital Fund对越南教育科技公司Edupia进行投资,也算是中国资本对东南亚教育科技赛道的再次投资。此外,EduSpaze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东南亚第一个区域性的教育科技加速器,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支持,2019年11月正式开始营运。目前,EduSpaze投资过的教育科技公司包括:新加坡沉浸式学习创业公司ACKTEC Technologies、印尼教育科技公司Binar Academy、新加坡教育科技公司Flying Cape等。在资本的支持下,不少东南亚教育科技公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21年,印尼在线教育辅导平台Ruangguru获得由美国投资公司Tiger Global Management领投的5500万美元新融资,GGV Capital跟投。目前,Ruangguru的东南亚用户超2200万。该公司所有产品类别的净推荐值(NPS)都实现了最高增长,从而带动收入也实现多倍增长,实现盈利。而线上教育平台Snapask在2020年获得3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新加坡Asia Partners和韩国Intervest领投,中国活水资本跟投。在接受7点5度采访时,其创始人Timothy Yu曾透露Snapask的纯利为15%-20%。而Snapask从进入东南亚市场到实现盈利,也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对于盈利,Timothy Yu认为时机也很重要,“早进入市场就能早点抓住盈利的机会”。以马来西亚为例,由于Snapask进入场早,竞争对手不多,Snapask实现盈利的时间也就更快。另外,新加坡由于学生人口少,但是家庭收入高,也能较快实现盈利。但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报告指出,尽管东南亚教育科技显示出健康的增长潜力,但报告指出很多投资者采取“观望”态度,因为教育科技公司的规模化之路仍不明朗。从目前来看,虽然东南亚有着庞大的人口市场和强劲的教育需求,但仍然未诞生一家教育科技独角兽企业,玩家们仍需要继续努力。不过,可以观察到的是,东南亚教育科技公司实现规模化的路径大概有两条,一是教育内容规模化:从K12延伸到STEM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和职工教育等;二是教育市场的规模化:从本国到东南亚各国,再到全球市场。但痛点在于,东南亚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不一样,不是所有模式都可以直接进行“复制”和“粘贴”。除了要实现规模化,东南亚教育科技公司在创新层面仍需加快脚步。东南亚早期风投East Ventures还观察到,中国教育科技公司在AI技术的运用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很多东南亚公司仍然在追赶的路上。与此同时,很多东南亚教育科技玩家也更愿意向中国教育科技玩家学习,并把一些方案应用到东南亚市场,比如一对多的直播课在东南亚的反响很好。在新加坡,尤其是与编程、计算机科学有关的课程必须进一步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才能提高竞争力。直面东南亚教育科技的挑战除此以外,东南亚教育科技还面临很多挑战。想要入场东南亚科技教育赛道的玩家,都应该了解这些潜在的痛点。第一,在东南亚欠发达地区,付费能力低仍然是教育科技公司向下沉市场扩张的主要障碍。比如,在印尼的34个省中,只有5个省决定提高2021年的最低工资,有21个省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低于200美元;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越南政府在过去几年提高了最低工资以应对通货膨胀。该国在四个地区设定了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河内市和胡志明市为代表的第一区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也仅为181美元;而菲律宾的每日最低工资也因地区而异,2021年菲律宾最低日薪在6.57美元~11.17美元。在这些低收入地区,额外的教育支出对很多家庭来讲是一种负担,一些家庭甚至无法获取能连接线上教育平台的设备。新加坡教育科技公司Akadasia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Neelesh Bhatia指出,教育科技依赖网络设备, 但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家庭可以上网,二分之一的家庭可以使用广播或电视。第二,在东南亚偏远地区,网速也成为阻碍用户使用教育科技的重要因素。据Plug and Play APAC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互联网连接不畅或电脑不可用,印尼只有34%的学生用电脑来做作业。而据全球电信营运商分析公司OpenSignal在2021年的报告显示,马来西亚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网络平均下载速度从全球第61位跌至第70位。东南亚各国网速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网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科技公司的发展。第三,在东南亚农村地区,师资缺乏让很多学龄人群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且教师对数字技能的缺乏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Business Times曾指出,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由1名教师教授五年级学生所有科目或者大部分科目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教育科技公司的出现可以在某种程度缓解师资紧张的问题,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用户覆盖面积,但教育科技公司本身也需要招收训练有素的优质教师来辅助公司的发展。一项针对全球82所私立国际学校的全球调查发现,即使是一流的学校,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为教育科技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调查,41.5%的学校表示在提供以教育技术为动力的远程学习方面遇到了重大挑战。比如, 越南国际学校Green Shoots到了学生无法使用学习设备的问题,以及教师缺乏使用技术提供学习材料方面的技能。在教育科技公司未来的发展计划上,招纳以及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变得非常重要。针对上述挑战,一些教育科技公司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改善互联网连接和开发可以在最便宜的手机上运行的课堂软件。比如,印尼教育科技公司Zenius和印度教育科技公司BYJU都销售离线产品,无需互联网连接即可在家中访问线上教育平台。据互联网媒体Entrackr报道,BYJU在2019年90% 的收入来自销售SD卡嵌入式平板电脑,学校对这类平板电脑进行了大批量的采购。为了解决上网设备缺乏的问题,公益组织也“出手”了。新加坡公益组织Engineering Good收集和翻新二手笔记本电脑,并把这些设备分发给有需要的人,比如有线上学习需求的学生、需要与海外亲人保持联系以及有线上工作需求的成人。截至 2021年10月,Engineering Good已分发了5000多台笔记本电脑。目前,该组织平均每月分发150~200台笔记本电脑,以满足用户对网络设备的需求。就技术采用而言,东南亚教育科技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PI等方面有巨大的机会。教育公司技术的进步有助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成本问题和教学效率问题,在推动学生知识技能和劳动技能提高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就业务生命周期来看,东南亚教育科技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行业,赢家不止一个。但哪些公司会成为主要的佼佼者,我们拭目以待。文章内容由部分采访和公开资料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
7点5度
2022年2月8日,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后,瑞幸邀请谷爱凌代言的冰雪季特饮系列产品瞬间售罄。这一次,瑞幸再次把握了流量密码,踩中营销节奏,逐步重塑自己的形象。似乎,逐渐“洗白”的瑞幸又可以和星巴克较劲。但当我们在讨论中国新型咖啡玩家崛起的时候,东南亚咖啡赛道也慢慢展现出了它的魅力和潜力。据statista预计,亚洲咖啡行业的收入在2022年将将达到1200.87亿美元,该该市场将以每年 6.72% 的速度增长(2022-2025 年复合年增长率)。此外,东南亚也是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随着东南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这个有着6亿人口的新兴市场或将吸引更多众多国际咖啡品牌的注意力。当中国和西方的咖啡赛道越来越卷,钱越烧越多,东南亚的咖啡市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新启发?东南亚咖啡优势有多大?在地理概念上,全球性的咖啡种植区有三个——东非和阿拉伯半岛,东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拉丁美洲。就东南亚来讲,该地区也是盛产咖啡的“摇篮”。其中,印尼和越南是东南亚咖啡出口大国。2017年,印尼和越南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分别占全球产量的18%和6%。目前,越南咖啡已出口至8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咖啡豆出口市场份额的14.2%,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曾在2012年还曾超越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出口国。印尼则是世界第四大咖啡出口国,仅次于巴西、越南和哥伦比亚。细看东南亚各国咖啡种植,罗布斯塔咖啡是“主力军”,阿拉比卡咖啡也占据重要地位。就口感而言,阿拉比卡品种的咖啡气味柔和、口感清新微甜,有时会带一些清爽怡人的酸味,受到绝大多数咖啡爱好者的欢迎。相比之下,罗布斯塔品种的咖啡味道偏淡,苦味较重。但罗布斯塔咖啡比阿拉比卡咖啡凭借更高的咖啡因含量、更高的产量以及更高的抗击病虫害能力,成为很多种植户的心头好。就印尼出口咖啡来看,75%为罗布斯塔咖啡品种,25%是阿拉比卡咖啡品种。而后者因其品质优异,价格也是前者的数倍。另外,印尼还有生产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咖啡——Kopi Luwak,又名猫屎咖啡。与一般咖啡不同,这种咖啡浓度接近糖浆,喝后口感留有淡淡的薄荷味。由于数量稀少,猫屎咖啡最高的售价每公斤甚至卖到3000美元。在越南,由于狭长地形以及南北纬度跨度大等原因,阿拉比卡咖啡多种植在北部,罗布斯塔咖啡多种植在南部。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匹配度高的土质,越南咖啡非常高产。据越南科学技术翰林院研究,该国咖啡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2.3吨,不少咖啡种植园每公顷产量甚至超过3.5吨。继印尼和越南之后,老挝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且以生产更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而著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咖啡行业是该国经济的十大收入来源之一。2018年4月,老挝最大咖啡生产商Dao-Heuang Group与中国昆明康林食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签订贸易协议,拓展在中国的咖啡业务。此外,菲律宾一直有着浓厚的咖啡文化,在全国71个省中,每年有63个省种植和生产咖啡。由于位于所谓的“咖啡带”,气候宜人,菲律宾成为少数几个生产四种主要咖啡品种的国家之一,即罗布斯塔、阿拉比卡、Excelsa和Liberica。不过,菲律宾生产的咖啡中,有90%也是罗布斯塔咖啡。相比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的咖啡种植优势,新加坡则作为贸易中心为咖啡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一个自由港,与2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主要咖啡生产市场和咖啡消费市场的理想纽带。新加坡咖啡协会、东盟咖啡联合会主席马逢隆指出,因新加坡不生产咖啡豆,更容易被咖啡商视为中立的交易地点。且咖啡商的货仓若设在自由贸易区内将无须支付进口税,对咖啡进出口从业者来讲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气候、地形、土质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原因,东南亚咖啡种植其实也受到殖民历史和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早在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为了打破阿拉伯商人对世界咖啡贸易的垄断,就把阿拉比卡咖啡引进到印尼。到了19世纪,为抵御病虫害,荷兰人又引进了罗布斯塔咖啡。同样,法国人在殖民越南时期也引进了咖啡,也促使越南成为东南亚最早饮用咖啡的国家之一。如今,同样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喝咖啡也成为东南亚人的日常习惯和新潮流。尤其受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影响,许多出国留学的印尼人也养成了喝咖啡习惯,产自印尼西爪哇岛地区的阿拉比卡咖啡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正在显著增长。尽管种植咖啡、咖啡出口仍是东南亚国家的主流,但本地咖啡的内销也成为不可忽略的消费趋势,还让许多创业者看到了新机会。东南亚人有多爱喝咖啡?根据国际咖啡组织(ICO)的数据,亚洲的咖啡消费量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1.5%,而欧洲增长了0.5%,美国增长了1.2%。农业贸易平台Tridge还指出,从长远来看,亚洲国家的咖啡文化会进一步蓬勃发展。相比2021年,亚洲2022年咖啡消费会保持稳定增长。作为传统的饮茶地区,亚洲不断增长的咖啡消费主要是由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中产阶级推动的。相比茶饮,咖啡文化更西方化,且需要更高的购买力。据2021年East-West Center和其他研究报告显示,东盟10国的中产阶级将在2030年达到3.5亿人,是2015年总数1.35亿人的两倍多,且中等收入人群到2030年将占这些国家总人口的51%。由此可见,中产阶级和年轻一代成为咖啡消费的主力军。除了中产阶级的崛起,东南亚人在饮料消费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东南亚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喜爱吃辛辣食物以及喝甜茶。但近年来,很多东南亚年轻人,尤其是都市人,正在转向喝黑咖啡和其他无糖或低糖替代品饮料。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加速了这一趋势。此外,东南亚对甜饮料征收所谓的“糖税”,也导致了消费用户行为的改变。一位业内消息人士称,2017年至2019年,在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实施的这些税收推动消费者转向消费无糖或低糖咖啡。据称,泰国是亚洲第一个对含糖饮料征税的国家,从2017年起开始征收糖税。泰国政府把征税分为四阶段,并逐段调涨。在第二阶段中(2019年10月1日到2021年9月30日,第三阶段税收政策暂未正式公布),每100毫升含有10到14克糖的饮料,征收1泰铢(约合3美分);每100毫升含有14到18克糖的饮料,征收3泰铢(约合9美分);每100毫升含有18克以上糖的饮料,征收5泰铢(约合15美分);再看马来西亚,该国政府对每100毫升中添加糖或其他甜味剂的量超过5克的饮料,以及每100毫升含糖量超过12克的果汁征收每升0.4马币(约合10美分)的消费税;菲律宾则对含有甜味剂的饮料征收每升6比索(约合12美分)的消费税,含高果糖聚饮料征收每升12比索(约合23美分)的消费税。由于糖税的征收,菲律宾在2018年的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减少了8.7%。在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下,喝咖啡成了很多东南亚人共同的选择。据国际咖啡组织 (ICO)的报告显示,东南亚咖啡总消费量从1990年的840万袋(每袋60公斤),增至2012年的1950万袋(每袋60公斤)。ICO表示,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咖啡需求增长速度的两倍多。美国经济学家、世界领先的经济发展专家之一杰弗里·萨克斯 (Jeffrey Sachs)曾在世界咖啡生产商论坛上对与会者说:“咖啡消费量大幅增长的潜力是真实存在的,且真正对咖啡有需求的市场将出现在亚洲。”在咖啡饮食上,每个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又有着差异性。在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咖啡是印尼年轻人替代酒精的首选社交饮品。据The Jakarta  Post指出,印尼人均咖啡消费量从2013年的人均不到0.5公斤,到2019年达到人均1.1公斤以上。他们喜欢的咖啡是袋装速溶咖啡和叫做Kopi Tubruk的黑咖啡,主要由罗布斯塔咖啡豆制成。印尼咖啡多用布袋冲泡,减少清洗以产生独特的咸味。越南人喜欢一种叫做“ca phe sua da”的经典咖啡,即咖啡、牛奶、冰的饮料组合。同样,这种也是由罗布斯塔咖啡豆制成的咖啡,味道浓烈而苦涩,与甜炼乳相得益彰。相较一般咖啡喝法,越南咖啡的喝法不是用咖啡壶煮,而是一种特殊的滴滤咖啡杯。漏壶里头通常已经加好热水,需要约5—10分钟的时间才会完全滴成一杯咖啡。从2005年到2015年,越南咖啡消费量从人均0.43公斤增长到1.38公斤,这是世界上咖啡消费增长国中增长最快的。据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预计,咖啡消费量还将增加10%-15%。泰国的传统咖啡叫做Kafae Boran,与越南咖啡非常相似,但是冲泡的方法不同。这种咖啡通常含有烤过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再加红糖、玉米、糙米、芝麻、大豆、盐、黄油甚至酸豆种子。磨碎的咖啡豆将会放入棉袋过滤器,然后浸泡在沸水中,最后再加入糖或淡奶等。尽管泰国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了很多特色咖啡,但Kafae Boran摊位仍然是泰国咖啡文化的象征。马来西亚的传统咖啡店叫Kopitiam,大多由海南和福建后裔运营。马来西亚咖啡味道非常浓郁,咖啡豆烘焙过程会用牛油、白糖和咖啡豆在热锅中不断翻炒,使咖啡豆和配料混合一体,产生独特的香醇气味。在咖啡种类中,马来西亚咖啡又以白咖啡和海南咖啡为独特代表。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菲律宾当地人很少喝茶,对咖啡的偏好会更多。菲律宾的传统咖啡是一种叫Barako的黑咖啡,味道浓烈。相比较大多东南亚国家采用罗布斯塔咖啡豆做咖啡,菲律宾Barako咖啡出自Liberica品种。在众多东南亚市场中,新加坡咖啡市场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28.6平方公里的岛国,但它却是世界八大最佳咖啡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区唯一上榜的城市。尽管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三,但咖啡比茶更受欢迎。在新加坡,最常见的就是Kopi,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洋咖啡。Kopi采用的是味道更酸且更醇厚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在高温下与糖、人造黄油一起烘焙,直至呈深褐色。不管是中产阶级的崛起,还是消费习惯的转变,又或者是多元的咖啡文化,背后都反映着东南亚咖啡市场的发展潜力。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2019年东南亚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咖啡零售额达到65亿美元,2014-2019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高于同期5%的全球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东南亚也是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咖啡有多赚钱?就行业本身来看,咖啡也是一个利润极高的赛道。而且,咖啡的产业链很长,可以从多个环节切入市场。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种植和咖啡机的销售、中游的粗加工和精加工以及下游的流通和销售。三万资本在解读咖啡行业时曾提及,从产业价值来看,种植与粗加工仅能占到1%的利润,精加工占6%,下游销售端的利润高达93%。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创业者纷纷转型做咖啡销售的生意,而不是像老一代一样专注咖啡豆种植。在咖啡下游产业链中,销售的咖啡产品可以主要分为速溶咖啡、即饮咖啡、现磨咖啡等,流通渠道遍布连锁咖啡店、精品咖啡店、自主咖啡机、连锁便利店、超市、外卖平台和电商平台等。按照咖啡市场细分的参与者来看,现磨咖啡的代表性国际品牌有星巴克、太平洋咖啡、Costa等,中国品牌有瑞幸、Manner,M Stand、连咖啡等;即饮咖啡的国际代表品牌有雀巢、星巴克、UCC等,中国品牌有农夫山泉、康师傅等;速溶咖啡咖啡的代表品牌有雀巢和Maxwell等,中国品牌有永璞咖啡、三顿半、时萃等。三万资本还指出,这些咖啡产品的毛利率基本都在50%-70%左右,其中即饮咖啡的毛利率水平最高,为70%-80%,而毛利率最低的速溶咖啡,也可以达到30%-50%。印尼精品咖啡品牌Fore Coffee的现任CEO Vico Lomar告诉7点5度,“星巴克在印尼市场的最高毛利率可达到72%,大部分印尼咖啡玩家的毛利率在60%以下,仍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在东南亚,产量最多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多用于速溶咖啡的制作。因为价格亲民,速溶咖啡也成为东南亚人最常选择的咖啡产品。以菲律宾为例,该国每年生产的88,000公吨咖啡中有70%用于生产速溶咖啡。菲律宾街头夫妻店的一包速溶咖啡价格约为8比索(约合18美分),而特色咖啡店的现磨咖啡的价格约为100比索–160比索(约合2.25美元–3.60美元)。对于很多东南亚中低收入人群来讲,速溶咖啡的需求更大。而东南亚出名的速溶咖啡品牌有泰国的Khao Shong、马来西亚的怡保白咖啡、越南的中原咖啡等。伴随着西方咖啡消费文化的影响,即饮咖啡和现磨咖啡也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东南亚本地创业者甚至还开起了精品咖啡馆。尽管东南亚还没有出现像星巴克这样一家独大的巨头咖啡连锁品牌,但各个国家本土咖啡品牌也在积极地争夺市场。2021年12月,印尼咖啡连锁品牌Kopi Kenangan获得9600万美元C轮融资,成功跻身为独角兽公司。Kopi Kenangan将利用这笔资金加速其新品牌Cerita Roti、Chigo和 Kenangan Manis在印尼的扩张。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在45个城市开设600多家门店,并声称在过去12个月内供应了4000万杯咖啡,预计在2022年第一季度每月供应550万杯。尽管Kopi Kenangan成为东南亚第一个咖啡品牌独角兽,但它的对手仍然不能小觑。2018年,印尼本土早期风投企业East Ventures以瑞幸咖啡为蓝本,在内部孵化了咖啡品牌Fore Coffee。在East Ventures创始人Willson Cuaca看来,线上新零售是个对消费习惯的测试,而咖啡是最容易标准化的入门产品。况且,印尼是全球优质咖啡原产地,有完备的咖啡供应链,还有渊源已久的咖啡文化。Fore Coffee的现任CEO Vico Lomar向7点5度透露,相比印尼大部分咖啡玩家的毛利率,Fore Coffee的毛利率稍高,保持在66%左右,且公司在2021年Q4已经实现盈利。相比靠烧钱补贴来扩张的瑞幸,Fore Coffee的运营策略更合理,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增加曝光率,并与知名快消品牌如梦龙联合推出新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Fore Coffee还在以下三方面控制成本,保证利润空间:1. 与本地咖啡豆出口公司合作,生产所需优质咖啡豆并降低咖啡豆采购成本;2、与糖浆等不同原料供应商进行半集中化采购,以更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3、重新与包装生产商协商采购价,通过大量采购来获得折扣优惠。再看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遍布全岛。成立于2019年的咖啡连锁品牌Flash Coffee在近年来的表现格外亮眼,它的背后是克隆大王Rocket Internet。2021年4月,Flash Coffee宣布在A轮融资中获得1500万美元,新融资将用于扩张东盟地区的10个市场。Flash Coffee主打价格优惠的高品质咖啡饮品,用户可通过App快速点单和付款。目前,Flash Coffee在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家的50多个地点开展运营,且绝大部分店铺已实现盈利。今年,Flash Coffee还计划增加300家门店。在越南,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和高原咖啡(Highlands Coffee) 是较为知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为全球罗布斯塔咖啡最大生产商,其产量以内销占比较多,因为较为本土化,中原咖啡在越南各地均设有连锁店,善于针对不同年龄层、性别、收入族群及口味爱好者开发各种品牌。除此以外,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的产品也出口至许多国家。比如,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产品在中国近3万家超市和便利店出售,在淘宝和天猫等电商平台也能买到。相较于本土化的中原咖啡,高原咖啡走国际化路线,被称为“越南的星巴克”。高原咖啡有着醒目商标、户外雅座,其服务生统一穿着红黑色制服,瞄准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但被称为“越南的星巴克”的不止高原咖啡,还有越南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The Coffee House。与星巴克相同,The Coffee House也注重打造“第三空间”。通过培训服务人员、提供免费高速WIFI和舒适优雅的环境,从各方面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第一家The Coffee House于2014年开始营业,其背后的创始人是越南创业明星——Dinh Anh Huan。他被称为“越南马云”,是越南最成功的创投孵化器Seedcom的创始人,也是越南第一大本土电商Tiki的早期投资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The Coffee House在越南拥有超过170家门店。根据其计划,The 到 2025年,Coffee House将把门店数量增加到1000家。如果要论门店数量,则必须提及泰国最大的咖啡品牌连锁店——Café Amazon。该咖啡品牌在泰国经营超3000家门店,并在柬埔寨、老挝、菲律宾、阿曼、缅甸、越南、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市场设近300个运营点。Café Amazon成立于2002年,是泰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PTT Public Company Limited (PTT)旗下的零售部门。预计到2025年,Café Amazon计划把海外门店数量增加至1000家。而i-Buzz Asia跨境产业研究报告曾对马来西亚咖啡市场进行调研,它指出马来西亚Top 10咖啡品牌中,本地品牌占了6家,美国品牌有3家。这表明,当地咖啡品牌者的竞争力不逊于国际知名品牌。相较美国品牌,马来西亚本土品牌的经营模式较多元,主要分成四种——新型传统咖啡店、复合式咖啡厅、甜甜圈咖啡厅,以及互联网外卖咖啡。其中,类似瑞幸咖啡的Zus Coffee受到马来西亚用户的热捧。自2019年年底成立以来,Zus Coffee App获得15万下载量,售出咖啡超400万杯。在东南亚,大大小小的本地品牌有很多。而在一些东南亚新咖啡玩家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见星巴克的影子,有的与星巴克对标,有的与星巴克反着走高性价比路线。而中国瑞幸的突然爆红,也让东南亚咖啡玩家看到了复制的可能。在东南亚本土咖啡品牌一边借鉴一边创新的同时,他们其实还面临着国际咖啡巨头的扩张化竞争。东南亚咖啡竞争有多大?美国的星巴克、英国的Costa Coffee、澳大利亚的Gloria Jeans Coffee或日本的阿拉比卡咖啡等大牌的咖啡豆多产自巴西、越南和印尼。他们不仅采购东南亚咖啡豆,还看上了东南亚咖啡消费市场。早在1996年,星巴克就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门店。目前,星巴克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6个国家都有运营。星巴克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 (Howard Schultz)曾表达过对东南亚市场的看法:“东南亚拥有超过6亿人口,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我们对星巴克在东南亚的发展潜力感到非常兴奋。”其实,星巴克与东南亚的历史渊源,要早于其第一家门店。自1971年以来,印尼苏门答腊(Sumatra)就成为了星巴克的主要咖啡供应区,为星巴克供应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据星巴克披露,Sumatra Dark Roast Coffee是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最畅销的一款单一来源咖啡,苏门答腊地区的咖啡豆也出现在许多星巴克的混合咖啡中,比如Anniversary Blend、Thanksgiving Blend和Tribute Blend。除了采购印尼咖啡豆,星巴克还尤其重视印尼咖啡消费市场。2019年1月,星巴克与印尼企业PT Sari Coffee Indonesia合作,在巴厘岛开设了其在东南亚最大的门店Starbucks Dewata Coffee Sanctuary,店面约20,000平方英尺。这家门店以传统巴厘岛工艺和印尼艺术为特色,出售100多种 Dewata独家手工制作的饮料、食品和商品,包括薰衣草拿铁咖啡。另外,金融时报曾统计过2015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各东南亚各国访问量排名,数据显示,除了越南,星巴克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访问量均位居榜首。此外,Dunkin' Donuts、The Coffee Bean和McCafé等国际咖啡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上也比较常见,与本地咖啡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据Allegra Strategies World Coffee Portal在2015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这9个国家地区市场中,星巴克占有20%的市场份额,拥有3200多家门店,其中1700多家在中国。得益于麦当劳在东南亚的强大影响力,McCafé拥有第二大市场份额,在这9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1500家门店。为了进一步扩张市场,雀巢和星巴克在2021年8月宣布展开新合作,即于2022年在东南亚、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等特定地区特推出星巴克瓶装和罐装的即饮咖啡。雀巢将通过本地的超市和在线零售商销售星巴克旗下最受欢迎的即饮产品,比如Doubleshot和星冰乐等。相较现磨咖啡,国际大牌的即饮咖啡价格或许更能吸引一波东南亚消费者。除此之外,亚洲品牌也瞄准了东南亚市场,主推即饮咖啡和速溶咖啡。2021年11月,日本的三得利饮料食品公司(Suntory Group)在泰国推出其咖啡品牌Boss,主要瞄准白领和喜欢高档饮料的人群。Boss咖啡每瓶售价25至35泰铢(0.77美元至1.07美元),比泰国典型的罐装咖啡价格高20%。与此同时,三得利的日本竞争对手朝日集团控股公司(Asahi Group)也在东南亚扩展其咖啡品牌Wonda,并于2021年10月在马来西亚推出速溶咖啡,并获得了清真认证。该公司也在新加坡和文莱销售Wonda产品,还将考虑在其他市场销售速溶咖啡。同样在2021年,百事可乐与韩国人气组合BlackPink合作,在亚太地区推广限量版即饮咖啡产品,这股韩流或继续席卷东南亚。比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7-11便利店就已经推出限量版的即饮咖啡HY Coffee Range,韩国人气组合防弹少年团是该咖啡的合作代言人。尽管上文提及咖啡市场的毛利率很高,但朝日集团控股公司的一位经理表示了对东南亚咖啡市场的一些担忧,“最大的挑战是价格,低于日本或西方市场的价格会让咖啡品牌很难盈利。”从价格层面来看,东南亚本土咖啡品牌还是很好地拿捏了用户对价格敏感的心理,给自己创造了优势。罗布斯塔咖啡豆制造的速溶咖啡非常便宜,就连现磨咖啡的价格也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之内。比如,Kopi Kenangan单杯售价通常在18000到22000印尼盾之间(约1.26到1.53美元),是星巴克单杯最低价格3美元的一半;Fore Coffee均价比星巴克便宜大约70美分-1.2美元左右,即使加上配送费,性价比仍有优势;和Kopi Kenangan和Fore Coffee相似,Flash Coffee也主打性价比,一杯拿铁的价格为4.8新元(约合3.56美元),比星巴克7新元(约合5.21美元)的拿铁低约45%。而The Coffee House抓住了中等价位,即1.3到2.5美元/杯,为已经有咖啡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中等的居民提供服务。除了价格因素,本地咖啡企业在品牌和门店数量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且东南亚消费者对国民品牌仍有一定的忠诚度。以越南市场为例,本土咖啡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要比星巴克等国际品牌要高。在金融时报统计过的2015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在各东南亚各国访问量排名中,星巴克在越南的访问量仅占6%,远低于本土品牌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49%和高原咖啡(Highlands Coffee) 26%的访问量。从利润层面来看,星巴克也有点比不过越南本土品牌。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19 年,高原咖啡(Highlands Coffee) 在2019年的税前利润为840亿越南盾(约合360万美元),而星巴克的税前利润为520亿越南盾(226万美元)。对于星巴克来讲,越南或许是最难攻占的一个东南亚国家市场。而且,越南本地咖啡品牌的连锁店还在进一步增加,可谓“店”多势众,在数量上碾压外来品牌。2020年,星巴克在越南仅新增6家门店。截止2021年3月中旬,星巴克越南门店总数达到68家。但与此同时,中原咖啡(Trung Nguyen) 和高原咖啡(Highlands Coffee) 的门店数量均超300家。长远来看,国际咖啡品牌和本土咖啡品牌的竞争将会加剧。国际咖啡玩家不会错过东南亚这个新兴且有潜力的咖啡消费市场,本土玩家也逐步意识到要利用咖啡原产地的优势来打造各自的国民咖啡品牌,临近的中国咖啡玩家或许也会在东南亚复制自己扩张的模式。这几股力量的较劲也将给东南亚市场带来更多的新变化。对于东南亚消费者来讲,他们在咖啡产品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东南亚创业者来讲,他们在零售创投生态上也有了更多的学习对象。疫情如何影响东南亚咖啡市场?在东南亚咖啡创业者正准备大展拳脚之际,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线下零售陆陆续续被迫暂停,直接冲击了东南亚咖啡市场。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在疫情发生之前,东南亚的户外饮料消费量占整个市场的26%。尽管咖啡餐饮服务业绩出现显着下滑,但咖啡零售仍然出现弹性增长。在疫情危机中,咖啡玩家也在想办法创新以谋求生存。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东南亚的咖啡餐饮服务销量下降了20%。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实施的社会行动限制措施和居家隔离措施,消费者外出和就餐的次数减少,很多咖啡厅也不得不关门暂停营业,有的咖啡厅甚至迎来直接关店的“倒闭潮”。虽然很多咖啡商家也开始重视外卖配送,Grab、Foodpanda和GoFood等配送平台迎来订单大涨,但咖啡外卖的销售额增长不太可能完全抵消咖啡堂食销售额的损失。与此同时,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出,东南亚咖啡零售的销售额保持相对弹性的增长,在2020年增长了3%,主要得益于东南亚电商的发展。要知道,尽管东南亚电商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整体增长强劲,但在此期间,杂货产品,特别是食品和饮料类目的电商渗透率仍然很低。不少消费者仍觉得在实体零售店购买杂货更方便,相对较高的配送费或者包邮起配额度使一些消费者不愿在线上购买杂货。但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习惯。东南亚人在疫情期间也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更多地选择线上消费。2020年,东南亚六国电商整体增长53%,食品和饮料电商估计增长了96%。虽然东南亚地区一些领先的咖啡企业早已经布局电商平台,但许多小型咖啡企业在实体店的销售额下降后也开始上线销售产品,带动了整个地区咖啡零售销售额的增长。“疫情影响全球,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但Fore Coffee一开始就是采用O2O的模式,我们并没有完全依赖线下。所以,当疫情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的渠道很好地处理这些困难,把高品质的咖啡产品带给顾客,” Fore Coffee的现任CEO Vico Lomar说道。据了解,Fore Coffee早已经在外卖平台Gojek和Grab上以及电商平台Tokopedia布局线上外卖渠道。疫情发生之后,Fore Coffee的订单55%来自线上,45%来自线下。不仅仅是线上下单点咖啡外卖,线上下单购买咖啡相关产品也成了潮流。在泰国,自制咖啡套件销售迎来大幅增长。因为居家办公,消费者在家有更多时间可以自己准备咖啡,而零售版的滴漏式咖啡套件可以让人们在家也能制作出和咖啡馆味道一样的咖啡;在新加坡,咖啡包在2020年实现了强劲的零售增长。也是因为居家办公,消费者为了更方便、快速地喝上一杯咖啡。在疫情影响下,价格再次成为推动零售咖啡销售增长的重要因素。东南亚地区零售咖啡以速溶咖啡为主,价格便宜且随处可得。疫情影响东南亚经济,导致很多人可支配收入下降,很多消费者不得不转型经济型咖啡产品,比如速溶咖啡。印尼咖啡商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开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500毫升或1升瓶装的即饮咖啡,用较高的性价比吸引消费者。有的马来西亚咖啡商甚至走上了怀旧路线,比如Nescafe和Kopi Tarik等马来西亚咖啡品牌提供的即饮咖啡产品,声称与传统咖啡店kopitiam的味道一模一样。除此之外,东南亚消费者在疫情期间更注重健康,对饮料的健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GlobalData的最新调查显示,东南亚地区42%的消费者认为增强免疫力这一说法对他们来讲非常有吸引力。而咖啡刚好符合东南亚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据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与每日饮用少于一杯咖啡的人相比,每日饮用2至3杯咖啡的人感染新冠肺炎风险降低10%。研究人员指,咖啡除了含有咖啡因外,还有数十种与免疫有关的成分,包括多酚类物质,有助抗氧化和抗炎。为了适应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要求,Fore Coffee在2021年推出四个系列新品。其中,Manuka Series中使用的麦卢卡蜂蜜产自新西兰,可用于抑制阵痛、解热消毒和预防感冒等。展望未来,东南亚咖啡市场会随着疫情常态化而逐步恢复疫情前水平,并在数字化的加速下迎来新发展。据statista预计,亚洲咖啡行业的收入在2022年将将达到1200.87亿美元,该该市场将以每年 6.72% 的速度增长(2022-2025 年复合年增长率)。到了2025年,咖啡领域83%的支出和21%的消费量将归因于户外消费。谁将成为东南亚咖啡赛道的明星企业?我们拭目以待。
7点5度
寻求融资印尼摩托车品牌GEN Indonesia寻求天使轮融资印尼摩托车品牌GEN Indonesia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印尼的电动出行解决方案,开发符合印尼市场需求的智能化电动摩托车。GEN的创始人William Taifan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华人,他的家族经营着印尼本土最大的摩托车售后服务连锁公司Planet Ban,Planet Ban在印尼有近1000家服务点。GEN所研发的电动摩托车有数据收集功能,有助于提高其运营效率。目前,GEN Indonesia已有产品雏形,并与现代汽车(Hyundai)、 LG Chem 等重要供应商签署了合作协议,预计于2022年正式开始产品销售。目前,GEN Indonesia在寻求天使轮融资。投融资新加坡中文学习平台LingoAce获1.6亿美元C轮融资12月3日,新加坡中文学习平台LingoAce在C轮融资中获得1.6 亿美元融资,由红杉印度领投,Tiger Global、Owl Ventures、顺为资本和SWC Global跟投。LingoAce成立于2017年,为6~15岁的海外中文学习人群提供在线一对一的中文教育。如今,LingoAce的全球基地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疫情影响,线上学习需求增长4000%。LingoAce指出,自2019年底以来,55%的东南亚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首次使用线上教育服务。另外,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增长了2000%以上。马来西亚餐饮采购及库存管理平台Food Market Hub获850万美元A轮融资12月2日,马来西亚餐饮采购及库存管理平台Food Market Hub(FMH)在第二轮A轮融资中获得850万美元,由AC Ventures、Go-Ventures和美国投资公司SIG投资。FMH成立于2017年,通过云平台帮助餐饮运营商自动管理和追踪采购和库存。餐饮店可通过WhatsApp、短信或邮件向供应商发送采购订单。自2020年初以来,Food Market Hub的活跃用户翻了一番,而其年化总订单价值在过去 12个月中增长了4倍以上。新加坡POS系统提供商Qashier获470万美元融资12月2日,新加坡POS系统提供商Qashier获得470万美元融资,由欧洲企业集团Exor的风险投资部门Exor Seeds投资。新资本将帮助Qashier将其业务扩展到马来西亚。Qashier于2019年推出,为零售商和餐厅提供给POS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运营和收款。该公司声称,去年有超过1000家商户采用Qashier智能 POS终端,实现了10倍的收入增长。自推出以来,该平台已处理了价值超过1 亿美元的交易。新加坡社交学习平台Tigerhall获700万美元融资12月2日,新加坡社交学习移动SaaS平台Tigerhall获得700万美元融资, 由Monk's Hill Ventures领投。这笔资金将用于Tigerhall在美国和亚太地区市场的扩张。Tigerhall于2019年3月推出,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用户行为和简短评估测验的个性化内容为专业人士提供技能提升。这些内容以微播客、直播、视频和强力阅读的形式呈现,帮助用户提高学习参与度。东南亚独角兽公司Carro获1亿美元融资12月1日,东南亚独角兽公司Carro获得1亿美元融资,估值上涨了约10%。投资者包括淡马锡、马来西亚基金Permodalan Nasional Berhad (PNB)、马来西亚Malaysia's Sime Darby的子公司Sime Singapore和韩国金融集团Mirae Asset等。据文件显示,淡马锡旗下Anderson Investments于11月25日斥资3000万美元购买了Carro约57万股的股票。这笔资金,预计会加速Carro的上市进程。新加坡人工智能公司Sentient.io获B+轮融资12月1日,新加坡人工智能公司Sentient.io在B+轮融资中获得一笔新资金,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的投资部门SEEDS Capital和现有投资者Real Tech Fund投资。Sentient.io将利用新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并扩展到亚太市场,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地和日本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激增需求。Sentient.io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AI和数据平台,可帮助部署AI解决方案并将AI集成到现有业务中。Sentient.io的平台拥有60多项功能,旨在通过提供易于使用的AI微服务来缩短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周期。新加坡智能投顾企业Endowus获2700万美元融资11月30日,新加坡智能投顾企业Endowus获得2700万美元融资,由Prosus Ventures和EDBI共同领投。新投资者Z Venture Capital和现有支持者UBS、Singtel Innov8和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跟投。该公司将利用新资金在新加坡和亚洲发展推出新产品,并进一步开发其技术平台以提升客户体验。Endowus成立于2017年,是新加坡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MAS(新加坡金管局)持牌的,为用户提供现金、公积金 (CPF) 、退休辅助计划 (SRS)投资的数字顾问公司。新加坡电子钱包YouTrip获3000万美元A轮融资11月30日,新加坡电子钱包 YouTrip获得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来自亚洲家族办公室和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者投资。该公司将于2022年初在新加坡推出企业信用卡YouBiz,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将其推广到其他五个东南亚国家。该产品可以在150多种货币进行交易时提供更高的支出限额,并为选定的企业账户用户提供信用条件。公司还可以向员工发放公司卡,所有费用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新加坡量子安全通信系统提供商SpeQtral获830万美元融资11月30日,新加坡量子安全通信系统提供商SpeQtral获得830万美元融资,由淡马锡早期深科技投资公司Xora Innovation领投。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公司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并支持地面系统的商业推广以及开发其卫星系统。SpeQtral创立于2017年,开发了一种QKD技术,可在全球通信网络内部和之间提供防篡改和计算上不可破解的加密密钥,这有助于公司保护数据。新加坡共享住宿运营商Casa Mia Coliving获40万美元前种子轮融资11月30日,新加坡共享住宿运营商Casa Mia Coliving获得40万美元前种子轮融资,由新加坡、英国、意大利和卡塔尔的天使投资者投资。这笔资金将帮助Casa Mia Coliving在新加坡提供更多的共享房间,并计划很快推广到第二个市场。印尼金融健康平台GajiGesa获600万美元A轮融资11月30日,印尼金融健康平台GajiGesa获得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MassMutual Ventures领投,January Capital、Quest Ventures、GK Plug and Play和Next Billion Ventures等跟投。GajiGesa打算利用新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并把印尼西业务扩展到其他东南亚市场。GajiGesa创建于2020年,为会员员工提供财务管理工具,并允许员工查看和追踪工资账单,同时方便HR评估员工财务健康状况。募资AC Ventures完成第三支基金的最后募资,金额为2.05亿美元12月1日,印尼本土风投AC Ventures宣布关闭其第三支基金的最后募资,金额为2.0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IFC和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的创新平台Disrupt AD等。这轮募资过后,AC Ventures管理的总资产 (AUM) 超过3.8亿美元。第三支基金也将支持本地科技初创公司,主要是关注Pre-A 轮阶段。Play Ventures推出新游戏基金,关注元宇宙创业者12月1日,专注投资游戏公司的新加坡风投Play Ventures宣布推出一支新的区块链游戏基金,资金规模为7500万美元。该基金名为Play Future Fund,旨在投资新一代关注新兴交互式游戏和web3的元宇宙创业者。新一轮融资使Play Ventures管理的总资产超过3亿美元。大公司Grab正式上市,首日股价下跌20%12月2日, 东南亚出行独角兽Grab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交易,其股票交易代码为“GRAB”。在这之前,Grab与SPAC公司Altimeter Growth Corp进行合并,合并后价值约400亿美元。据The Straits Times报道,Grab首次开盘价格为13.06美元,比Altimeter周三的收盘价11.01美元上涨了18%。正式上市后半小时左右,该股的交易价格约为11.40美元。截止当天收盘,Grab的股价为8.75美元,下跌约20%。泰国物流独角兽Flash Express扩张至菲律宾市场11月29日,泰国物流独角兽Flash Express宣布在菲律宾市场推出全方位物流服务,协助当地中小微企业家 (MSME) 发展业务并改善物流服务行业。根据一份新闻声明,该公司将为客户提供先进的物流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并通过全国138个枢纽和中心增强其可服务区域的覆盖范围。
7点5度
 思路决定出路 做shopee,就是往东南亚做生意。开店做生意,那么就要明白一条“抛开客单价谈毛利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例如一件衣服跟一台Iphone ,假设毛利都是30%,但是最终到手的钱不一样。衣服售价100块,到手利润30元。Iphone售价5000块,到手利润1500元。我的首站是马来,后来在一个月内又开通了台湾跟新加坡。陆续把7个站点全部开通了。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的,客单价越高获利就越多。而台湾跟新加坡是有可能把客单价卖高的。有时候我看马来的女装价格,平均客单价15RM,毛利率25%左右,除去平台10%的抽成,加上2%左右的汇损。净利润为13%,一算才赚了3.25块钱人民币。累死赚不到吃饭钱。思路决定了出路。赚钱这个事情取决老板们怎么想的。对我来说,就3条路:或者提高客单价或者提高毛利率,要么两者都提高。鉴于是跨境电商,国际邮费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台湾还好,离得近。一件商品500g以内我们卖家只要承担3.5人民币的运费。但是马来跟新加坡不同,马来首重10g,续重10g.一件衣服300g,卖家就要掏4.5马币,折合7.6块人民币。而新加坡首重50g,续重10g.300g的衣服卖家要掏3.35新币,折合17块钱人民币。国际运费藏价这一块,细细一算,运费已经把利润都吃掉了。基本把客单价卖高这条路给堵死了。      我为了方便自己后续对产品的定价,自己做了个国际运费藏价表,比shopee官方的清晰好用很多。一眼扫一下就知道大概多少运费。一共7个站点,我放两个站点的运费表给大家看,7个站点完整版的,想要的老板可以回复公号留言,免费给大家。 选品方向 经过综合分析考虑,选品方向大体确定了,就应该是重量轻,高毛利的产品。加上我开通了台湾跟新加坡,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搬运台湾的热卖品到新加坡试一试。接下来就是在台湾站点选产品,专门挑那些重量轻,高毛利的产品。某天,我看到了这个“日本御守”,一个月销量最高可以到达2万多然后我再去新加坡站点,搜小金龟,发现出来没有几个产品,大部分还是没什么销量。那么选小金龟这个产品,感觉大体上符合了选品要求,我只需要上1688找下货源,再确定下产品的重量的跟售价就可以了。小金龟选品这个思路,我认为无懈可击,必定赚钱。原因有三,重量轻,批发价,重要的是,小金龟自身自带的宗教神秘色彩属性,为高客单价提供了高附加值。说白了,这是一个精神产品。价格的锚定取决于顾客本身的主观认为。以及我们的listing打造。打开1688,找了个供应商,单只小金龟的价格0.33元,带包装重量5g左右。小金龟我后续是打算多件捆绑售卖的。10只金龟的加上包装的重量,差不多在100g以内。国际运费1.15新币,折合人民币5.8块。重点分享产品定价这块。新加坡币对人民币的汇率5.19。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就当成5好了。一开始,我是打算1只小金龟的定价为1新币的。后面想靠多买点。所以采取了阶梯定价的方式;分为3个档,1pic定价为2新币,5pic定价为8新币,10pic定价10新币。相当于1只金龟1新币。总体的成本=金龟价格*数量+国际运费成本(藏价)出售1只金龟,总成本=0.3块人民币+30g的包装毛重;30g重量运费是3块钱。利润=售价-总成本,约等于10元减3.3元=6.5元。毛利率为65%;出售5只金龟,总成本=0.3*5+60g的包装毛重;60g重量的运费为3.6块钱。利润等于8新币的售价-总成本,约等于40-1.5-3.5=35元。毛利率为87.5%;     出售10只金龟,总成本=0.3*10+100g的包装毛重。100g重量的运费为6块钱。利润等于10新币的售价-总成本,约等于50-3-6=41元。毛利率为82%。      所以,在毛利率如此高的情况下,我采取开通广告的方式来出单,广告预算前期就算是50%,最少我还能保证有15%的毛利。 商品listing打造与上架       当产品跟售价都确定之后,我考虑怎样的listing才能把小金龟销售出去;这个时候就要在文案跟主图上面下功夫。我当然不会直接抄台湾站点的详情页,我有自己的思考。小金龟这个产品必须满足客户对金钱的愿望,小金龟必须要灵,要突出灵验这个卖点。客户才有可能对产品进行买单。实话实说,我从1688供应商采购了一批小金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金龟起了作用。我请了两只小金龟放办公桌上,连续几天各个站点的订单量高了不少啊。想清楚这一点,我开始了主图的图片跟文案的构思。有了下面这图。后面想着提高转换率,我又上传了视频。考虑到新加坡的华人多,在主图上又突出了中文。后面开了广告看数据,还行吧。出单都是赚的。开广告验证shopee高利润打法这个高利润打法的小项目我测试了2个多月。大部分新加坡用户都倾向购买10pic套装的,并且都会主动给好评。主动给好评是因为我送了2个小金龟。买1pic的客户也有,但是不多。5pic的最少。后面发现10pic买过的用户还会有复购。我们来看具体的广告数据:小金龟上架是6月中旬;拉取了近3个月的数据。点击率为2.83%高于整个站点平均的点击率。新加坡的平均点击率为1.9%另外一个指标是投入产出比ROI ,大家可以看到176比59.34的花费,ROI 投入产品比大概是3 。我们小金龟的毛利假如按80%算,ROI的盈亏平衡点大约是为1.25;综上所述,开广告做高利润的产品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两个月下来,出去广告带来的20个订单,还有其他30多个是通过自然搜索来的订单。对于这30个订单来说,就是纯赚钱的。开广告,关键字的选择,我选了6个词,点击率跟转化都可以,最高可以到4点多,但总体看来,每个关键的点击率都超过了新加坡站点的平均值。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可以持续的来开广告,用广告来出单,并且还保证了可观的利润。最后总结每个行业做生意,都有人赚到钱,有人赚不到钱。不是行业或者平台不行,而是人的思路认知不行。做虾皮有两种思路,一种靠量。一种靠利润。但归根到底,企业要生存,还是得靠利润。
一、思路决定出路做shopee,就是往东南亚做生意。开店做生意,那么就要明白一条“抛开客单价谈毛利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例如一件衣服跟一台Iphone ,假设毛利都是30%,但是最终到手的钱不一样。衣服售价100块,到手利润30元。Iphone售价5000块,到手利润1500元。我的首站是马来,后来在一个月内又开通了台湾跟新加坡。陆续把7个站点全部开通了。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的,客单价越高获利就越多。而台湾跟新加坡是有可能把客单价卖高的。有时候我看马来的女装价格,平均客单价15RM,毛利率25%左右,除去平台10%的抽成,加上2%左右的汇损。净利润为13%,一算才赚了3.25块钱人民币。累死赚不到吃饭钱。思路决定了出路。赚钱这个事情取决老板们怎么想的。对我来说,就3条路:或者提高客单价或者提高毛利率,要么两者都提高。鉴于是跨境电商,国际邮费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台湾还好,离得近。一件商品500g以内我们卖家只要承担3.5人民币的运费。但是马来跟新加坡不同,马来首重10g,续重10g.一件衣服300g,卖家就要掏4.5马币,折合7.6块人民币。而新加坡首重50g,续重10g.300g的衣服卖家要掏3.35新币,折合17块钱人民币。国际运费藏价这一块,细细一算,运费已经把利润都吃掉了。基本把客单价卖高这条路给堵死了。      我为了方便自己后续对产品的定价,自己做了个国际运费藏价表,比shopee官方的清晰好用很多。一眼扫一下就知道大概多少运费。一共7个站点,我放两个站点的运费表给大家看,7个站点完整版的,想要的老板可以回复公号留言,免费给大家。二、选品方向经过综合分析考虑,选品方向大体确定了,就应该是重量轻,高毛利的产品。加上我开通了台湾跟新加坡,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搬运台湾的热卖品到新加坡试一试。接下来就是在台湾站点选产品,专门挑那些重量轻,高毛利的产品。某天,我看到了这个“日本御守”,一个月销量最高可以到达2万多然后我再去新加坡站点,搜小金龟,发现出来没有几个产品,大部分还是没什么销量。那么选小金龟这个产品,感觉大体上符合了选品要求,我只需要上1688找下货源,再确定下产品的重量的跟售价就可以了。小金龟选品这个思路,我认为无懈可击,必定赚钱。原因有三,重量轻,批发价,重要的是,小金龟自身自带的宗教神秘色彩属性,为高客单价提供了高附加值。说白了,这是一个精神产品。价格的锚定取决于顾客本身的主观认为。以及我们的listing打造。打开1688,找了个供应商,单只小金龟的价格0.33元,带包装重量5g左右。小金龟我后续是打算多件捆绑售卖的。10只金龟的加上包装的重量,差不多在100g以内。国际运费1.15新币,折合人民币5.8块。重点分享产品定价这块。新加坡币对人民币的汇率5.19。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就当成5好了。一开始,我是打算1只小金龟的定价为1新币的。后面想靠多买点。所以采取了阶梯定价的方式;分为3个档,1pic定价为2新币,5pic定价为8新币,10pic定价10新币。相当于1只金龟1新币。总体的成本=金龟价格*数量+国际运费成本(藏价)出售1只金龟,总成本=0.3块人民币+30g的包装毛重;30g重量运费是3块钱。利润=售价-总成本,约等于10元减3.3元=6.5元。毛利率为65%;出售5只金龟,总成本=0.3*5+60g的包装毛重;60g重量的运费为3.6块钱。利润等于8新币的售价-总成本,约等于40-1.5-3.5=35元。毛利率为87.5%;     出售10只金龟,总成本=0.3*10+100g的包装毛重。100g重量的运费为6块钱。利润等于10新币的售价-总成本,约等于50-3-6=41元。毛利率为82%。      所以,在毛利率如此高的情况下,我采取开通广告的方式来出单,广告预算前期就算是50%,最少我还能保证有15%的毛利。 三、商品listing打造与上架       当产品跟售价都确定之后,我考虑怎样的listing才能把小金龟销售出去;这个时候就要在文案跟主图上面下功夫。我当然不会直接抄台湾站点的详情页,我有自己的思考。小金龟这个产品必须满足客户对金钱的愿望,小金龟必须要灵,要突出灵验这个卖点。客户才有可能对产品进行买单。实话实说,我从1688供应商采购了一批小金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金龟起了作用。我请了两只小金龟放办公桌上,连续几天各个站点的订单量高了不少啊。想清楚这一点,我开始了主图的图片跟文案的构思。有了下面这图。后面想着提高转换率,我又上传了视频。考虑到新加坡的华人多,在主图上又突出了中文。后面开了广告看数据,还行吧。出单都是赚的。四、开广告验证shopee高利润打法。这个高利润打法的小项目我测试了2个多月。大部分新加坡用户都倾向购买10pic套装的,并且都会主动给好评。主动给好评是因为我送了2个小金龟。买1pic的客户也有,但是不多。5pic的最少。后面发现10pic买过的用户还会有复购。我们来看具体的广告数据:小金龟上架是6月中旬;拉取了近3个月的数据。点击率为2.83%高于整个站点平均的点击率。新加坡的平均点击率为1.9%另外一个指标是投入产出比ROI ,大家可以看到176比59.34的花费,ROI 投入产品比大概是3 。我们小金龟的毛利假如按80%算,ROI的盈亏平衡点大约是为1.25;综上所述,开广告做高利润的产品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两个月下来,出去广告带来的20个订单,还有其他30多个是通过自然搜索来的订单。对于这30个订单来说,就是纯赚钱的。开广告,关键字的选择,我选了6个词,点击率跟转化都可以,最高可以到4点多,但总体看来,每个关键的点击率都超过了新加坡站点的平均值。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可以持续的来开广告,用广告来出单,并且还保证了可观的利润。五、最后总结每个行业做生意,都有人赚到钱,有人赚不到钱。不是行业或者平台不行,而是人的思路认知不行。做虾皮有两种思路,一种靠量。一种靠利润。但归根到底,企业要生存,还是得靠利润。
Copyright © 2016-2020     东南亚导航    闽ICP备18021440号     P: 0.039, S: 93     声明:网站上的服务均为第三方提供,与DNY123无关。请用户注意甄别服务质量,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