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泰国电商行业面临哪些合规挑战?中资企业如何避免被误认为“幽灵公司”?-DNY123东南亚电商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最近,泰国密集出台的的执法严令简直和该国夏季的雷雨天一样令人应接不暇。

中文标识商品成“狙击对象”
一场始于社交平台举报的监管风暴,正在揭示中资企业在泰国面临的合规危机。
4月23日,泰国某知名Facebook账号曝光Samut Sakhon地区Rama 2路上多家突现的中文招牌商店,质疑其经营资质与背后可能的腐败链条。

图源:Facebook
随后这条帖子迅速引发了当地对中国人在泰经营合法性的热议。同时涉事店铺在当日就遭到警方突击检查——4家商店共890件仅标注中文、缺失泰文食药监认证的进口食品被查封,并且暴露出资金流向的敏感细节:所有店铺收入实时汇入中国公民账户,收款人信息中的中文拼音成为关键证据。

涉事店铺的收款人姓名明显为中文拼音
图源:Facebook
耐人寻味的是,执法组离开不到5分钟,这些店铺便迅速闭店停业,其应对稽查的熟练程度暗示着长期存在的监管漏洞。

图源:泰国头条新闻
一方面,泰国正承受来自美国对等关税谈判的质询压力——美方近期多次指摘泰国商品质量监管松懈,为此泰国紧急加强对流入境内不合格商品的检查力度。泰国商务部常务秘书更是强调,消费者安全和生活质量是产品控制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在泰国的急速扩张正引发深层社会矛盾:根据泰国投资委员会(BOI)统计的数据,作为连续三年稳居泰国最大外资来源国(2023年占FDI总量24%),中企带来的数万名中国员工与本土就业者形成岗位竞争,而部分经营者偷税漏税、违规用工等行为,进一步激化了市场秩序矛盾。
此次搜查中意外发现的2名缅甸籍非法劳工,恰揭开了电商行业更隐蔽的疮疤:为压缩成本,中小卖家长期雇佣非法移民从事仓储、客服等基础工作,这种游走灰色地带的商业模式,在监管铁拳下已无路可走。
泰国政府显然意图通过系统性整顿重塑商业秩序。劳工部数据显示,2025财年将全面排查38,734家雇佣外籍劳工的机构,当前已有9,189名中国人因签证违规被调查——这涉及在泰经商者的生死红线:持旅游签工作者面临最高5万泰铢罚款+驱逐出境,违规雇主则按人头计算罚金(每人1万-20万泰铢),屡犯者更将承担刑责。
值得警惕的是,监管风暴正从单一部门行动升级为多机构协同作战,食品药品监督局、移民局、税务局等部门的执法标准差异,导致企业合规成本激增。
当"贴中文招牌卖中国货"的模式遭遇监管重锤,或许正预示着在泰经商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依赖政策套利转向深度本土化竞争的新战场。

近期,泰国还对代理公司的监管加大了力度。此次专项排查范围覆盖全国46,918家企业机构,并将联合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实地调查,确保每一项商业注册信息真实、合法、无违规代持行为。
所谓的“代理人” 模式,是指名义上由泰国公民持股、实际外资完全控股的架构,通过代理模式外国经营者得以规避外资准入限制,以低成本代持模式压缩合规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短期内快速切入市场。
今年2月,泰国政府启动跨境监管"铁壁行动",整合移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皇家警察等20余个部门成立联合执法组,重拳打击外资代持(nominee)与洗钱账户网络。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已冻结20.4万个涉嫌洗钱账户,查处820起代理违法案件,追缴犯罪资金124.93亿泰铢。
跨境电商领域是打击的“重点对象”——部分经营者通过跨国婚姻获取配偶名义代持资质,这种"爱情包装"的灰色操作正遭遇精准打击。
泰国商务部最新通报显示,2025年以来,已查处电商领域851家违规企业,涉案金额达151.21亿泰铢,相关企业面临股权结构强制整改与刑事责任追溯。

图源:The Nation
泰国种种的监管措施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合规信号:任何钻营监管漏洞的经营行为终将在执法大棒面前摇摇欲坠。卖家的入局门槛越来越高,但这不仅是规避法律风险的必要选择,也是融入当地市场、长远谋划的经商策略。
从上述由民众举报衍生的一系列执法行动来看,泰国民众对部分外籍卖家存在隔阂,这一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但作为中国经营者,与其纠结于外部认知的争议,不如摒弃 "打擦边球" 的惯性思维,在法律框架内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以更主动的合规姿态重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