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百亿!该国电商售假仓库连锅端,72.5万卖家迎“地狱级”审查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该国雷霆打假成效显著,灰产链条被连锅端
越南电商立法剑指平台、卖家运营规范
越南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打击假冒商品等违法犯罪的行动已持续两个月,仅在胡志明市,行动高峰期就处理了3341起案件,为国家财政贡献超2.28亿越南盾。

图源:vietnam plus
然而即便整治力度如此显著,假冒商品仍是“春风吹又生”。尤其在电商渠道,因生产与分销环节的复杂性、隐蔽性,执法工作极具挑战。
当前正值越南电商立法的关键阶段,监管部门的执法成果与经验正在为法案的落地提供扎实的实践依据,电商平台责任划分、网红带货规范等焦点问题,也在法案中得到进一步明晰。

越南闪电突袭售假产业链
在此次越南集中打假的执法过程中,冒用知名品牌的商品经营行为是执法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据越媒报道,近期胡志明市警方查获了一起奢侈品牌的特大假冒案件。行动中,警方突击搜查了涉案夫妇的经营场所、仓储仓库及包装地点,现场缴获假冒香奈儿、迪奥、宝格丽等品牌的香水达1万瓶。若按正品市价估算,这些假货价值高达100亿越南盾(约合274.4万元人民币)。
经查,这些假冒香水由走私者从中国走私至越南,涉案夫妇购得后,以各大奢侈品牌的名义进行包装装箱,随后通过社交媒体群组向越南全国各地分销。部分买家甚至会将这些假冒产品转手倒卖,从中非法牟利。

图源:CACC
从走私源头到分销,供应商、分销商及卖家都深度参与进这条灰色产业链,恰恰揭示了仿牌生意背后 “一本万利” 的诱惑。奢侈品的 “高端感” 主要依赖品牌附加值,而非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这让造假者能以较低成本进行复刻,故而即便处于监管威压下,不法商家仍甘愿铤而走险。
事实上,造假问题并非仅存在于这一领域。食品、药品、化妆品的假冒伪劣现象,直接威胁着民众健康,同样是此次越南打击整治的重点。
富寿省7月初曝光了一起大案:雅典娜越南制造贸易有限公司因涉嫌大规模生产假冒化妆品被查处,警方在其工厂内缴获了大量已包装完毕、准备上市销售的假冒美容产品。初步清点显示,仅假冒雅典娜品牌的防晒霜就达近5000支,其余还包括多用途面霜、洗面奶等超过8600件化妆品成品。

图源:Youtube
但此处并非仿冒其他品牌商标,而是通过虚假功效宣传误导消费者。调查显示,该公司生产的这批防晒霜包装上宣传其SPF值高达50+,并声称可以阻挡98%的UVB射线,却从未对产品实际成分或功效进行过任何分析检测。随后公安部的一份报告揭露,这款防晒霜的实际防晒指数仅为包装上宣传值的4.2%至26.6%,存在根本性的功效造假。
根据越南政府第98/2020号法令,任何实际SPF值低于其标称值70%的防晒产品均被归类为假冒商品。目前,越南卫生部已紧急要求召回并暂停流通这批防晒产品;该公司董事长也被依法拘留,正面临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类似行动已在越南各地持续推进。今年上半年,越南太平省联合多部门整治药品和功能性食品市场,累计罚款近20亿越南盾(约54.8万元人民币),并销毁价值约4亿越南盾(约10.96万元人民币)的非法商品。

图源:vietnam net
然而监管力度持续加大,造假手段却随之不断翻新升级。过去,造假多以仿冒知名品牌标签为主,通过复刻专业标识与设计以假乱真,但产品质量堪忧;如今,假冒生产商已发展出全新的未注册产品线,并为其配备虚假注册号、伪造的条形码、二维码及各类认证文件,以此蒙骗零售商与消费者。
以假药生产为例,其产业链常分散在多个地点,交易通过社交媒体或配送应用程序完成以隐匿痕迹,而生产地点则多藏身于未注册的民宅,或干脆以合法企业为掩护,极大增加了监管难度。
假冒商品的泛滥,让许多依法纳税、坚守正品渠道的企业,难以在税收、售假等成本环节上与不法商家抗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市场乱象之下,越南当局显然已经清醒意识到,对电商交易实施更严格、更规范的管控,是亟待推进的重要议程。

面对造假手段不断升级、监管难度持续加大的现状,越南正通过技术手段强化源头管控:国家数据协会正着手开发一项名为“NDA Trace”的追踪系统,为越南各类商品发放符合国际标准的唯一识别码(UID),同时供应链中所有主体的操作都会被记录验证,且数据不可伪造、不可篡改。
更重要的是,NDA Trace还将直接接入电商平台,产品上架销售前需要验证产品条码。并且由于该系统会与检验数据、许可证、不合格产品警告等信息关联,这意味着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不仅能实现全流程追溯,相关信息还能向公众及分销系统实时公开通报。
图源:越南青年报
当然,要从根本上净化电商市场,仅靠产品层面的技术约束远远不够。
从市场现状来看,越南电商发展迅猛:据越南工贸部,2024年该市场规模突破25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0%,其中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主要平台贡献了138亿美元的交易总额。
线上平台凭借低成本、易参与的特性,吸引了越南全国超72.5万个机构和个人入驻并开展交易,但这种开放生态若管理失序,极易沦为贸易欺诈、逃税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温床。在此背景下,通过法律明确责任边界尤为关键。
越南正在推进的《电子商务法》修订工作就承载着这一诉求,虽说正式法案预计2026年1月1日才生效,但越南工贸部近期已公布修订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诸多条款直指当下电商交易的痛点问题。
对于电商平台:
👉 所有在越南运营的外国电商平台(包括使用.vn域名、提供越南语界面或年交易量超过10万笔的企业)必须指定本地法律代表或设立法人实体,该代表将承担平台违规责任。
针对这一规定,Shopee 越南代表建议,跨境平台应与国内企业适用统一的评估及监管标准,以此保障竞争环境的公平性,避免不同类型企业间出现税收失衡问题。
👉 电商平台必须核实所有卖家身份,外国卖家信息必须包含其原籍国或地区,并且需译为越南语或用拉丁字母书写。
👉 强制要求电商平台公开产品、价格、支付方式和配送选项的详细信息,并保存至少三年的数据(包括直播录像)。
👉 平台收到官方违规通知后需在24小时内做出回应。对平台上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售假、侵权等)承担连带责任。
👉 电商平台若对卖家商品或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如隐藏商品、冻结账号等,必须提前5天通知卖家。
👉 草案还明确禁止:通过未公开的算法偏向某些产品列表;不合理地更改或压制客户反馈;误导性广告;违反数据安全协议以及强迫消费者使用专属支付或配送服务。
对于卖家:
草案的一项重要更新是扩大了“卖家”的定义,将通过直播、社交媒体帖子和产品评论等方式在电商平台上推广商品和服务的KOL、KOC 也纳入其中。

图源:越通社
👉 KOL、KOC必须参与电子商务法律知识的培训,并取得相应认证后才能进行直播。
👉 所有上架的产品必须贴有完整且清晰的标签,如果产品拥有合规或合格认证,也必须明确展示;未获准上市的产品或来源不明的商品将不被允许在平台上销售;
👉 每一次交易都需附带详细的进销项发票,以便追踪商品来源和明确交易各方的责任。
越南电商法案的推进对卖家而言意味着双重改变:一方面,法案对平台权力的约束将有效遏制不公平竞争,为合规经营的卖家营造更透明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低成本违规的侥幸空间被彻底击碎,从商品资质核验到交易记录留存,日后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对标合规要求!
*转载请与编辑取得联系,未经许可同意,违规转载、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