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把西贝“炒”上热搜,预制菜尽头是出海东南亚?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中式预制菜风靡老外餐桌;
中国预制菜品牌为何集体押注东南亚?
看客们聚散之间,网络大V罗永浩与知名餐饮连锁品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落下帷幕。
然而,水波乍息,余澜未消,有关预制菜的相关话题却再度被推至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不少网友甚至为西贝支招,提出其当下的出路或许在于将预制菜推向海外市场。

图源:新浪微博
事实上,在国内舆论场一路伴随争议成长起来的预制菜产业早已成为出海赛道中的中的潜力股。

中式预制菜风靡海外
在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此次西贝事件的持续发酵,正是这种市场信任缺失现状的集中体现。
但其实,国内对预制菜已经有明确的官方界定。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相较于国内市场对预制菜的敏感态度,国外的接受度似乎更高,他们对“预制菜” 有着相对宽泛的界定,一般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食材经过预先处理、完成部分或全部烹饪流程、为便捷烹饪或食用而进行预加工。这种食品形态在很多国家早已融入日常,比如在便利店速食文化盛行的泰国,预制菜产品就十分常见。
图源:TikTok
市场的高接受度也直接反映在出口数据上。美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出口额在 2023 年攀升至 40 亿美元,到 2024 年更是一举突破 70 亿美元大关,增长势头极为迅猛。
作为全国预制菜发展的核心区,广东可以说是出海赛道中的佼佼者。海关数据显示,2024 年广东预制菜全口岸出口额高达 317 亿元,仅在今年春节期间,顺德鱼皮饺、盆菜、药膳滋补汤等知名粤式菜品装了满满12个集装箱柜,从南沙港跨洋端上了美国、澳大利亚、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餐桌。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而这之中,东南亚正成为多数预制菜品牌出海的首选目的地。
“速冻一哥”安井食品曾派出高层前往东南亚考察当地市场,发现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与口味和国人更为接近,因此今年港股上市后,安井就将加快国际化战略与海外业务布局作为核心方向。安井表示,公司目前重点开拓了日本及东南亚区域,已签约多家当地经销商代理合作,出口产品涉及几十款单品。
而依托速冻调制食品、速冻菜肴制品(预制菜)、速冻面米制品三大支柱业务,安井在 2024 年财报中披露,其境外收入已达 1.68 亿元。但在今年上半年的年度报告中,安井的境外收入仅为 0.72 亿元,不足去年的一半。海外业务的增长需求尤为迫切,这也印证了此次上市意在拉动该板块发展的战略意图。
虽说安井在接下来的具体布局还需要持续观察,但后续潜力不容小觑。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其预制菜版块的营业收入达到24.16亿元,同期增幅9.4%,成为支撑营收的一大亮点。

图源:安井食品2025年半年度报告
同样来自于福建的圣农食品,在2024年将出海首站锚定于菲律宾,首批订单量便达25吨,并逐步覆盖菲律宾SM集团旗下100多家大型商超,实现全面上架销售。在产品选择上,品牌充分考量了东南亚当地的饮食喜好与消费场景,选择脆皮炸鸡、鸡排、鸡米花等多款自有品牌产品,为快速打开当地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圣农集团
可以说,国内预制菜品牌的出海浪潮已是遍地开花,许多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在各显神通。
深耕泰国市场的思念食品,收购当地工厂,改造生产线专攻清真标准虾饺,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屏荣食品则在越南、印尼加码布局,采用 “中国设备 + 本地工人” 的组合模式,实现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成为品牌出海的典型实践……

预制菜品牌出海为何纷纷 “押注” 东南亚?究其根本,原因大致有这些:
① 地缘相近
预制菜对贮藏、运输和销售的冷藏或冷冻条件依赖性极强。而东南亚与我国地理距离近,显著缩短了冷链运输的里程与时间,有效降低了温控损耗与物流成本,也成为企业出海优先选择该市场的重要前提。
②市场空间仍虚席以待
当前的东南亚预制菜市场仍未走向成熟阶段,而这恰恰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相较于成熟市场被国际大牌长期占据的格局,东南亚市场尚未形成垄断,如今中国预制菜品牌纷纷率先布局无疑抢占了先机。尤为核心的是,中国预制菜产业拥有完整产业集群支撑,成本优势极为明显,生产成本较欧美低40-60%,较日韩低25-35%。
③消费人群高度契合
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是东南亚吸引企业的核心原因之一。
作为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东南亚拥有超3500万的华人华侨,这无疑为中式预制菜提供了天然的消费基础;更关键的是,随着东南亚城市化加速,中式预制菜不再局限于华人圈层,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当地年轻一代对便捷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式预制菜恰凭借其便捷性与风味特色,获得越来越多本地消费者的青睐。
④电商渠道成为“增长跳板”
墨腾创投发布《东南亚电商市场报告3.0》,报告显示,2024年东南亚平台电商总GMV达到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 Shopee、Lazada 和 TikTok Shop (含Tokopedia) 三大头部平台强势占据超90%的GMV份额。
如今品牌不再局限于隐身幕后做餐厅供应商,而是加速实现从 B 端到 C 端的跨越。东南亚电商市场的蓬勃增长恰好为预制菜品牌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借势平台生态,品牌不仅能以低成本快速进入目标市场、触达海量用户;也能借力平台的物流网络解决跨境配送的难题;同时,通过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等内容营销模式,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从曝光到转化,高效积累初始用户与品牌口碑。
综合来看,东南亚市场正成为中国预制菜产业的新兴增长极,但在机遇面前挑战也不少。
例如在东南亚各国食品进口标准严苛且碎片化,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穆斯林国家,仅清真认证一项就足以拦住多数品牌。此外,各国在口味、语言甚至文化上都存在差异,品牌如何安全涉过本地化的深水区,仍需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运营策略。
可见,市场红利的诱惑在前,东南亚市场却并非 “躺赢” 的蓝海,对于中国预制菜品牌而言,仍然有很多功课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