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潮”来袭!老牌玩家集体消失,有人百万货款打水漂?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一批外贸大厂宣布破产清算;
货代、海外仓频频爆雷,卖家苦不堪言;
最近,跨境电商巨头“有棵树”三大股东被证监会立案的新闻,刷屏业内人士的朋友圈。然而这场股东之间剑拔弩张的权力博弈,实则是公司深陷经营泥沼的外化表现。
作为跨境行业中的佼佼者,有棵树近年来历经的连年亏损、破产重整,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独角戏,而是跨境行业发展境况的典型切片。
在今年这一多事之秋,跨境圈的洗牌尤为频繁:经营13 年的老牌外贸工厂一夜解散,跨境物流巨头老板卷款跑路……一连串的案例背后,藏着的是跨境行业的集体寒意。

老牌代工厂集体退场
“一觉醒来厂子没了……”
9月4日,永生电器贴出一纸公告,宣告这家扎根跨境圈 13 年的电器代工厂正式关停。

图源:网络
作为跨境领域小有名气的企业,永生电器成立初期,便凭借卷发器、电热水壶等小家电的高性价比优势,快速敲开东南亚、中东市场的大门。在自主生产的业务之外,永生电器还承接出口代工订单,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多个市场。
然而,曾经的风光终究没能抵挡住行业变革的浪潮。
一方面,永生电器长期依赖代工业务,缺乏品牌意识,并忽视了核心技术的投入,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环境波动加剧,同行间的价格战不断挤压利润空间,双重压力下永生电器资金链逐渐断裂。最终,这家曾年出口额破 8 亿的企业,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解散流程,令人唏嘘。
事实上,低附加值代工、 薄利多销,曾是大量珠三角地区代工厂赖以生存的模式,只是如今这套路径早已难以为继。
仅在近两三个月,就有多家扎根于此的老牌外贸企业接连传来倒闭的消息:堪称 “港资代工典范” 的迅达电器,37 年的行业积淀,终究没能抵挡住利润空间压缩、传统代工模式失效等现实困境,在今年 8 月份无奈宣告解散。

图源:网络
此后不久,已运营 10 年的奥创电器,也因 “资不抵债” 启动解散清盘,而压垮这家企业的,则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海外订单大幅萎缩、融资渠道突然断档这三座大山。
“奥创们”的集体困境,其实也是我国传统外贸模式遭遇全球性挑战的微观缩影。一直以来,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以 “世界工厂” 的角色立足,但目前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正逐渐转移向越南等东南亚新兴生产基地。

图源:Idnfinancials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大致总结为:
关税壁垒持续高筑
今年特朗普政府高舞关税大棒,近日还宣布将对中国进口商品额外加征 100% 新关税,无疑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贸易成本推升至历史高位。将生产线迁移至关税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成为企业规避税负的现实选择。
成本优势差距明显
目前东南亚地区人工成本仍比国内低,高度适配劳动密集型制造需求。以越南为例,世界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最低时薪约 1.27 美元,而越南各地区最低时薪仅为 0.69 美元~0.99 美元。此外,再叠加越南外资税收减免、土地租赁政策稳定等利好,前期投入与运营风险能够大大降低。
电商发展重塑行业格局
得益于 Shopee、Lazada 等电商平台长期深耕东南亚当地市场,在物流成本优化、运营成本管控、流量获取效率等方面,为企业搭建起低成本的销售渠道,大幅降低了产能转移后的市场落地门槛。
面临挑战,传统代工厂需要在产业升级中寻找新出路,但现实是,大量代工厂未能及时迈出转型步伐,最终在成本高压与订单流失中无奈退场。供应链本就是环环相扣的紧密网络,当位于上游的供应商陷入困境,其冲击也层层传导,与代工厂业务深度绑定的物流环节,也正因此被卷入这场生存危机。

要说今年货代圈的 “地震级” 事件,当属知名互联网物流平台跨境好运的突然爆雷。这家主打为中小跨境电商卖家与物流服务商搭建对接桥梁的平台,曾凭借模式优势获得淡马锡数亿元的融资。
如今一夕之间员工解散、法人疑似卷款跑路等的负面消息,在行业内迅速发酵,只留一地血泪控诉。有卖家支付的百万元货款打了水漂,货物还不知去向;更有卖家货物被滞留,竟被服务商开价三倍运费来“赎货”。


图源:小红书
跨境好运的陨落,不过是今年货代圈倒闭潮中的又一声巨响,即便是根基更稳的老牌企业,也未能逃过这场生存危机:
南洋国际物流集团,曾是香港至华南主要港口外贸集装箱运输的老牌服务商。但自 2024 年起,公司因客户拖欠运费陷入业务停滞,只能靠 “延长账期” 勉强维持表面运营,直到今年 5 月发布结业通知,宣告因资金链断裂正式破产。
时间再往前推,2025 年 2 月,东莞红淇米物流公司由于客户过度集中,同时还面临着议价能力低、风控水平低和抗压弹性低的困境,最终导致连年亏损宣布停止营业……

货代行业的动荡,本质上暴露了跨境物流 “长链路、多环节” 的脆弱性。但很少有人预料到,当卖家们为规避货代风险,将更多货物前置到海外仓时,这片 “避风港” 自身也已危机四伏。
尤其在东南亚,近年来针对电商仓库的查仓、封仓行动愈发猛烈,今年的频次与力度就在不断升级:印尼在 “红灯期” 叠加海关署长换任,监管力度较往年更甚;菲律宾则联合多部门,针对电商货物的产品认证展开重点筛查;越南也发起全国性打击行动,多个售假电商仓库被波及。

而比查仓更让卖家头疼的,是货物被扣押后的善后工作。
卖家不仅要面对可能产生的高额罚款,更要警惕仓库方的 “甩锅” 。一旦仓库无力承担罚款、或是不愿耗费精力处理纠纷,就可能直接选择失联跑路。这对卖家而言,便意味着钱货两空,还会因货物滞留延误后续出货计划,每一步都充满不可控的风险。

图源:卖家交流群
从代工厂倒闭、货代爆雷再到海外仓风险频发,跨境产业链的坏消息接踵而至,让不少从业者倍感压力,但这本质上是行业升级必经的 “阵痛期”。
过去依赖低附加值、粗放式供应链的模式本就难以为继,而当下的洗牌正加速淘汰抗风险能力弱、经营不规范的企业,也倒逼存活下来的从业者重新审视自身短板。当这场阵痛过去,更健康、更具韧性的行业生态或许能让坚持下来的卖家获得崭新的机遇。
*部分信息参考:《倒闭、亏损与收缩,跨境电商迎来大洗牌》增长工厂;
《又有货代出事了,员工已全部解散》亿恩;
《倒闭潮凶猛!大批货代一夜消失》雨果网;
网络综合等
*转载请与编辑取得联系,未经许可同意,违规转载、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