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认证“血赚”7倍差价?中国这类进口商品被曝造假黑幕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印尼媒体揭露免费午餐背后灰色产业链;
泰国重点打击中国廉价进口产品;
产品认证始终是企业出海合规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东南亚市场,因各国标准差异显著、审核流程繁杂冗长,且费用居高不下,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对于经营品类丰富的卖家而言,动辄上千个SKU的认证需求,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成本压力下,部分卖家动起了歪脑筋,试图通过伪造认证文件规避合规要求,以此降低入市成本、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这类违法操作正在东南亚面临力度空前的监管打击。

中国进口餐盘遭抵制?
近日,印尼免费营养午餐计划(MBG)正深陷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的舆论风波,然而这已经不是该计划首次陷入争议了……
据《印尼商业邮报》(以下简称 IBP)月前发布的报道,该计划所使用的一批不锈钢餐盘,在溯源调查中被曝出存在多重合规隐患。

图源:印尼商业邮报
翻译版本仅供参考
一、涉嫌伪造产品认证及原产地标识
IBP 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中国潮汕地区有多家工厂生产的食品托盘,明明原产地为中国,却被违规张贴 “印尼制造” 标识,同时还持有印尼国家标准(SNI)认证。
报道指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则及原产地认定准则,更可能被用于逃避进口关税或突破进口配额限制,属于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

图源:印尼商业邮报
二、涉嫌伪造清真认证
此事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还在于食品托盘生产环节的 “清真合规性”。
IBP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食品托盘的生产过程中可能混合猪油、矿物油等作为工业润滑剂。而根据伊斯兰教法核心准则,若合法物质在生产或加工过程中与猪油这类禁用物质发生混合,那么最终成品将整体被判定为 “非清真”,不得在穆斯林群体中流通使用。

图源:印尼商业邮报
也正因此如此,在 IBP 公开报道后,印尼清真观察组织(IHW)迅速发声,明确呼吁政府立即停止进口此类存在合规隐患的食品托盘,同时强调需以更严格的监管举措,维护国家既定的清真标准与食品安全底线。

三、使用非食品级材质
在 IBP 的报道中还指出了这批食品托盘的安全隐患。尽管印尼政府此前为保护公众健康,已明确禁止进口201型不锈钢制品,但现实情况是,仍然有大量不符合安全标准的201型不锈钢托盘流入印尼市场,直接对使用餐盘的儿童健康构成威胁。

图源:印尼商业邮报
一位印尼进口商表示,符合印尼国家标准(SNI)的304型食品级不锈钢托盘,其成本比201型托盘高出约40%,“进口商虽更青睐304型托盘的安全性,却希望以201型托盘的低价采购。这种需求导向下,部分中国制造商为降低成本、抢占订单,要么直接供应201型托盘,要么将201型与304型混合交付。”
此类为迎合下游客户既要低价又要合规表象的成本博弈,其实在跨境圈内并不少见。只是卖家牺牲品质与标准底线,通过 “材质降级”、“混供造假” 等短期逐利手段抢占市场,一旦被查出合规问题,不仅会面临订单取消、罚款等直接损失,更会影响中国商品在当地市场的整体信誉,导致后续市场开拓难度加大。

图源:Tempo
这篇深度揭露印尼 MBG 计划食品托盘合规争议的报道,也确实在当地掀起有关非法进口商品泛滥的舆论巨浪。
目前,印尼工业部联手多部门着手对涉事托盘的进口资质等事项展开核查。印尼国家标准化局(BSN)还专门针对 MBG 计划所用不锈钢托盘的安全性、质量与耐用性作出明确规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因少数违规行为引发的监管警惕,正在东南亚市场形成传导效应。例如泰国市场向来不放松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严监管态势,而近来其监管力度与覆盖范围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泰国媒体报道,该国新任工业部长塔纳孔·旺汶孔查纳表示,在其为期四个月的任期内,泰国工业部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争分夺秒”地重点处理中国进口产品持续涌入泰国市场这一问题,为本土制造业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在这位新任部长放出狠话之前,该部就已提前部署,指示泰国工业标准协会(TISI)、海关等多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调查小组,从源头强化对进口商品的管控力度。
如今看来,这一系列监管举措已收获显著成果。9 月 24 日,泰国警方根据情报线索,在佛统府对一处涉嫌存储、分销不合格进口商品的仓库进行检查。行动中,现场查获超过 10 万个带有假冒泰国工业标准(TIS)认证标志的头盔、电源插座,涉案商品总价值约 3000 万泰铢。
经核查,这些产品均为从中国非法进口,并且该走私链条疑似由一群中国投资者操纵,涉案仓库被专门租用作为仓储据点,商品在此集中存放后,再通过网络平台流向市场,形成了完整的灰色链条。

图源:Khaosod
意识到要从生产、流通全链条遏制非法商品的流入,塔纳孔不仅仅将目光放在仓储端,而是将执法范围延伸至生产端。
此前,泰国工业标准协会(TISI)就在春武里府查抄了一出涉嫌伪造认证标识的太阳能板工厂。
有意思的是,这家太阳能板工厂,本身持有正规TISI认证,但却利用这一资质背书将中国产太阳能板伪装成泰国本土认证产品对外销售。经调查,不法分子先将成本约1000泰铢的中国产太阳能板,刻意去除原厂标识,再加贴工厂自身的TIS认证标签,随后以6000至7000泰铢的高价出售给项目承包商,价差高达7倍。
检查组还发现一个关键线索:涉案走私产品采用“MHJK.”编码,与工厂正规产品“MH..”的标识规则存在明显差异。初步研判认为,该特殊编码可能是工厂内部用于区分中国走私产品的“暗记”,方便后续统一开展伪造认证、贴标等造假操作。

图源:网络
TISI还怀疑此案件可能指向“定向采购”的违法模式——即部分项目承包商与特定厂商串通,通过锁定走私产品供货渠道、伪造认证等方式,共同谋取不当利益。目前,相关部门正顺着这一线索深挖,重点追查案件是否涉及官商勾结、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图源:美国之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国政府在去年已针对性出台多项监管政策,例如泰国财政部曾明确责令海关部门,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货物实施 100% 查验;另一方面,针对价格低于 1500 泰铢的进口商品开征增值税,要求所有进口商品还需在泰国工业标准局(TISI)的全程监督下完成严格的质量检查。
当然,这些政策并非孤立的贸易限制,而是当地应对进口规模增长、维护市场秩序与本土产业利益的必然选择。如今,少数企业的违规行为已让中国进口产品在部分东南亚市场面临信任考验,要扭转如此局面,在东南亚市场的严监管环境中站稳脚跟,抛弃钻漏洞、走捷径的侥幸心理,或许才是长久之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