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量低落,“涨声”四起:Shopee等平台为何密集加入调佣?

编辑|果然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4
下周起开启“涨声”周期
平台们为何齐涨佣金?
卖家生存战
下周开始,东南亚电商市场的 “佣金涨价声” 将密集响起。TikTok Shop 越南站刚官宣佣金上调,Shopee 马来西亚本土店便紧随其后,两大平台在东南亚核心站点的 “连环调价”,让卖家们再迎运营挑战。

1 个月内核心市场 “涨声” 不断


你认为电商平台调整佣金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或者进入交流群与各大卖家进行探讨。


从2024年Shopee在新加坡、菲律宾的试水,到2025年Lazada印尼站的跟进,平台们多次进行佣金调整......这表明,东南亚电商平台正集体告别烧钱换增长的规模竞赛,全面迈入精耕细作的盈利攻坚期。
▍TikTok Shop
推动此轮涨佣的直接动因很可能是TikTok Shop在部分市场已确立的强势地位。以越南为例,其增长态势堪称迅猛:
据Metric.vn报告,2025年Q1其市场份额已从23%跃升至35%;销售额实现近113.8%的同比增长,展现出强大的用户吸附能力。


卖家承压:“涨声”里的两难生存战
“以前是拆东墙补西墙,现在四面墙都在晃。” 一位卖家的调侃,道出了当前东南亚电商从业者的普遍困境。
当平台的“盈利攻坚”成为战略重心,压力便直接传导至产业链最末梢的卖家身上,令其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涨与不涨,都是一个“难”字。
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每一笔订单的利润计算中。以Shopee马来西亚本土店的Fashion普通卖家为例,一单1000马币的订单:
调价,怕丢单:若将增加的佣金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售价需上调。在高度价格敏感的东南亚市场,这无疑会劝退大量客户,导致订单量锐减。
不涨,怕亏本:若为保销量而自行承担成本,以毛利率20%计算,该订单利润将从200马币骤降至127.2马币,利润降幅超过36%。对于本小利薄的中小卖家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以往赖以平衡风险的运营策略正在失效。在过去,卖家可以通过“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方式,用A站点的盈利来补贴B站点的短期亏损,实现全域的动态平衡。
然而,此次“多平台、多站点同步”的涨佣潮,使得卖家过去依靠站点间利润差来平衡整体收入的风险分散策略基本失效。“所有主要站点的成本都在同步抬升,我们失去了关键的缓冲地带。”一位资深运营分析道。
面对不可逆的成本结构变化,被动抱怨不如主动调整。 小编结合网络资料及AI辅助建议卖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破局,在夹缝中开辟新的利润空间:
策略一:选品优化,向高毛利要空间 坚决淘汰低客单价、低毛利的“搬运工”式产品,将资源向健康美容、母婴、小众品牌服饰等高溢价类目倾斜。选品的核心,从“什么好卖”转向“卖什么能赚”。
策略二:成本精益化,挤压运营水分 重新审视并优化从采购、头程物流到仓储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利用平台的SFP(卖家履约计划) 等物流折扣政策,尽可能抵消部分运营成本的上涨。
策略三:善用规则,借平台之力 深入研究平台的返现计划、流量扶持政策。例如,对于Shopee的返现计划,需精细核算参与后的净收益,有时支付少量佣金以换取流量和订单,比被动接受高佣金更为划算。
策略四:定价重构,在博弈中寻找平衡.可采用“引流款保订单,利润款保收益”的组合策略。对部分热销单品进行小幅、多频次的提价测试,密切监控销 量变化,找到那个能让订单量与利润率实现最优平衡的价格甜蜜点。
当平台的“盈利攻坚”成为常态,在此洪流中,唯一的生存法则,正是——适者为王。
如何在这一新阶段立足,且看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大促,将给出第一份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