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印尼卖家订单跳水!“金九银十”遭遇滑铁卢的真相是……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旺季当前,印尼卖家订单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币兑印尼盾汇率一路攀升
“对比上个月,这个月有4个点的利润不见了”
“从8月开始,ROI直接腰斩”
“店铺都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单量掉得厉害”
……
跨境圈向来有 “金九银十” 的旺季期待,可今年这个关键节点,类似订单腰斩的声音在印尼卖家群内愈发密集,究竟是什么原因打乱了旺季节奏呢?

印尼卖家单量流失之谜
接下来,小编将大致从印尼政治环境、电商平台政策、流量机制变更三个核心维度来分析:
① 政治动荡冲击消费市场
8 月底,印尼爆发了数十年来最具暴力性的抗议活动,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包含财政部长在内的多位政府官员住所还遭遇洗劫。而这场动荡迅速引发了经济连锁反应,外媒报道显示,印尼股市与卢比应声下跌 3.6%,迫使印尼央行紧急出手干预以稳定货币、安抚投资者。
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不确定性,无疑从根源上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根基。也正是出于规避风险的心态主导下,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下降,决策变得更为谨慎,在本应火爆的大促期间进入了消费冷静期。

广告创意机构 VML 的调研数据更直观地印证了这一观点:66% 的消费者表示,政治事件让他们对自身财务前景感到担忧;60% 的人在进行大宗采购时愈发紧张;58% 的人选择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集体焦虑也正是近期印尼消费者消费信心降低的主要因素。
② 电商平台流量机制变化
如今,随着TikTok Shop、Shopee下线手动广告,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逻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一方面,付费广告的占比持续攀升,GMV(商品交易总额)将成为平台倾斜资源的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广告投放的效果愈发依赖运营能力——即便是采用GMV Max策略,若缺乏关键词优化等精细化运营,效果可能与传统广告相差无几。
因此,尚未掌握自动广告玩法的卖家很快陷入迷茫,一系列困惑接踵而至:曾经能精准把控的 ROI 完全失控,甚至直接腰斩;设定的投放预算时常跑不出去。更棘手的是,即便许多卖家主动增加广告预算,也难以撬动销量的增长。
针对上述卖家遭遇的这些痛点,此前东南亚电商观察已进行过多次系统梳理,感兴趣的卖家可自行查阅⬇️
Shopee&TikTok广告算法将改写:GMV Max下如何挣脱利润“绞杀”!
流量“断供”倒计时!TikTok电商GMV Max下,卖家如何“虎口夺食”?
③ 卖家运营成本上涨
卖家订单量的下滑,与平台运营成本的攀升同样存在密切关联。
为响应印尼对食品、化妆品等品类商品资质的特别监管,8 月 11 日,TikTok Shop 印尼站就曾紧急要求涉及特定类目的商家立即提交 SNI、BPOM、清真认证等多项证书,平台还警告卖家未达标商品链接或将直接被冻结。

而在应对平台审核时,“资料缺失” 本就是卖家的老大难问题,为办齐合规手续寻求专业服务商,又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以 BPOM 认证为例,作为商品合法进入印尼市场的 “准入通行证”,这项关键认证的办理难度与成本却居高不下,有卖家反馈,仅单个 SKU 的 BPOM 认证,服务商给出的报价就高达 4000 元人民币。
然而合规认证的成本压力尚未缓解,卖家在梳理账单时还需将多个新增收费项目纳入成本核算。根据印尼财政部颁布的 2025 年第 37 号部长条例,年营业额超过 5 亿印尼盾的卖家,其交易收入将由电商平台直接代扣代缴 0.5% 的所得税。这部分硬性税务支出已让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税务之外,平台为了优化履约服务流程、覆盖基础运营成本,也相继推出了新的收费项。例如,此前 Shopee、Lazada、TikTok Shop 便先后宣布,对印尼卖家每笔成功交付的订单收取 1250 印尼盾的订单处理费。这些叠加的成本压力,无疑进一步拉高了卖家的经营挑战难度。

东南亚电商观察制图
此时若卖家为覆盖成本选择涨价,便很可能因价格竞争力下降导致消费者流失……
综上来看,印尼卖家单量下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无论是政治动荡引发的市场需求收缩,流量机制变更带来的运营适配难题,还是合规、税务、平台收费叠加的成本压力,凸显出的是当前印尼电商市场经营的多重困境。
对此,卖家需要的是更务实的应对策略:
👉 一是紧跟印尼政策与平台合规要求,提前准备资质文件、及时完成信息更新,避免因合规问题影响店铺正常运营;
👉二是深耕流量运营,通过分析自动广告数据优化投放策略,同时挖掘细分客群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减少对单一流量渠道的依赖;
👉三是严控成本支出,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协商议价、整合物流资源降低成本,销售端还可通过组合销售、满减活动提升客单价。
更关键的是,可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力,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强化售后服务、传递品牌理念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消费者愿意为差异化价值买单,缓解成本上涨与价格竞争力的矛盾。

市场的风向总是捉摸不定,单量下滑的困扰之外,外汇市场带来的变量又打了所有卖家一个措手不及。
“印尼这是咋了?”
“没单还汇率狂掉”
“人民币兑印尼盾越来越高,利润都没了”
……
原来,近期人民币兑印尼盾汇率进入持续攀升通道,截至发稿前的最新汇率已达 1 人民币兑换 2341.92 印尼盾。

DNY123货币汇率换算工具
https://www.dny123.com/tools-hlhs/cny/idr
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除印尼多个城市持续两周的抗议与骚乱引发了社会动荡外,另一关键变量就是印尼颇具影响力的财政部长斯里・穆尔雅妮・英德拉瓦蒂突然被免职。
这位任职时间最长的财长曾三度掌舵财政部,是印尼财政稳健性的 "守护者",此次免职直接导致印尼遭遇 "股债汇三杀",印尼盾汇率大幅跳水。

图源:THE STRAISTIMES
多重压力下,印尼盾走势持续疲软。路透社直言其为 "今年迄今为止表现最差的亚洲新兴市场货币之一";彭博数据更给出具体佐证,9 月 22 日,印尼盾兑美元收盘于 16610.5,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0.06%,今年以来累计贬值幅度已达 3%。
人民币兑印尼盾的走高态势,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卖家来说,便意味着采购成本以印尼盾计价时被动上涨。此前 “成本涨则利润降、涨价则客流减” 的困境,在汇率因素的叠加下更显棘手。若是不涨价,汇率带来的额外成本会吞噬利润;而若选择涨价,则需面对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尤其在当前消费信心不足的市场环境下,还可能导致订单量进一步下滑。
印度尼西亚银行(BI) 的一项数据指出,2025年1月至7月,印尼电商交易量达4.66亿笔,同比增长16.89%;交易金额达到44.4万亿印尼盾,同比增幅为2.32%。虽然交易量大幅增长,但换算下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约 5.79 美元,可见印尼电商市场仍以低价商品为消费主流。
汇率持续承压下,卖家本就为成本与定价焦头烂额,而市场竞争的残酷程度更是超出预期。有卖家无奈表示,不良跟卖模式越来越猖獗,部分竞品为抢单直接把价格砍到近乎腰斩,降价幅度高达 49.28%,完全不顾及正常利润空间。
当然,低价内卷绝非长久之计,卖家靠 “摆烂式” 的价格战不仅无法破解成本与竞争的双重压力,反而会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真正能穿越市场波动周期的,是聚焦产品核心价值、优化精细化运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如今,印尼的经济情绪早已层层传导至每一位卖家,他们的经营体感,就是印尼经济状况最鲜活的 “晴雨表”。
因此对印尼卖家而言,与其纠结短期汇率的涨跌起伏,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建立 “成本管控 + 价值输出 + 风险对冲” 的能力闭环上,用扎实的运营功底抵御市场的不确定性。
*转载请与编辑取得联系,未经许可同意,违规转载、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