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1.5万产品列表、严控平台涨佣?泰国电商法动真格

编辑|丰丰
投稿爆料/转载添加 | DNY123-08
泰国将在年底要求电商平台验证卖家、检查产品标准;
新草案计划整治电商平台涨佣、物流垄断等问题;
随着东南亚各国在电商立法上纷纷按下 “加速键”,区域内电商监管体系正逐步走向规范。在这一背景下,泰国也迎来电商监管的关键节点……

泰国电商新规年底落地
近期,泰国电子交易发展局 (ETDA)向Shopee、Lazada等由该部正式指定的“商品市场运营商” ,在现行的 《数字平台服务皇家法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运营要求,并明确将于 2025 年 12 月 31 日起正式生效。
其中特别强调平台需要加强审查受泰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和泰国工业标准协会 (TISI) 监管的商品,并围绕五大核心维度展开:
透明度:运营商需以泰语向用户清晰披露条款条件、产品信息及投诉流程;会计期结束 60 天内,向 ETDA 提交含管制商品统计数据的泰语年度合规报告。
企业用户注册和身份验证: 允许销售 / 宣传管制商品前,收集并验证企业用户信息,与政府数据库交叉核对;验证后的注册信息需随产品列表展示。
产品上架与合规性:要求企业用户提供管制产品合规证明(许可证等)方可上架;上架前需通过政府数据库验证合规文件真实性,为消费者提供独立验证工具;产品需标注名称、泰语标签图片、FDA 标志、许可编号及卖家 / 制造商联系方式。
通知与删除机制: 建立非法 / 不合规产品举报系统(含产品标准、违禁品、侵权等类别),3 天内处理举报并通知双方;企业用户有 3 天时间异议或提供证据。
违规用户处理:服务条款需明确,企业用户文件不全 / 不准确可暂停服务 30 天(书面通知并给予回应机会);屡次 / 严重违规则终止服务,处以最高罚款。
尽管相关条款距离正式实施还有一段缓冲期,但泰国方面已率先发力,将电商平台中的外国卖家监管纳入政府当前的重点工作清单,为后续法案的顺利落地铺路。
外媒报道,泰国已于 7 月 7 日正式启动“TISI Watch”系统,这项人工智能(AI)系统将每天 24 小时监控和检测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的消费品,一经发现,未合规产品将面临强制下架!

图源:The Nation
与此同时,在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6 月期间,泰国相关部门审查了超过 46000 个在线产品列表。其中约 16000 个被发现为非法,15000 个已被删除。此外,当局还从低价值进口商品中征收了超过 20 亿泰铢的增值税,并对违规者提起了 62000 多起诉讼。
除了依靠技术手段实时排查线上渠道不合规产品,泰国的线下执法力度也始终保持高压状态。就在上周,泰国消费者保护警司第四分局携手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端掉了一家中资背景的大型化妆品工厂,现场查获沐浴露、精油、护手霜在内的大量非法产品及生产物资,总市值超 2000 万泰铢。

图源:LINETODAY
显然,泰国对电商市场的合规要求正从线上到线下多维度收紧。并且不仅是商品合规与卖家管控,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行为也正在纳入泰国有关部门的监管视线范围内。

如果说上述对电商平台的五点运营要求属于泰国电商监管的基础性法律。那么以下这项草案则是进一步的细化和补充,从竞争政策的角度对电商平台的具体商业行为进行约束,二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当前泰国电商监管的法律框架。

2025 年 8 月 19 日,泰国贸易竞争委员会(TCCT)发布了《关于数字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电子商务)类多边平台业务中不公平贸易行为以及构成垄断、减少竞争或限制竞争行为的审查指南》(草案),并将在 9 月 18 日前公开征询公众意见。
该指南严厉禁止电商平台的垄断行为和不公平贸易行为,并在法案中将这些违规行为划分为 【价格相关】 及 【非价格相关】两类,具体如下:
价格相关行为
👉 亏本定价:制定的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且无合理理由。
👉 跨平台低价竞争: 卖家在竞争平台或其他渠道提供更低的价格。
👉 转售价格不合理: 转售商品时,定价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或合理的成本逻辑。
👉 过高/歧视性收费: 收取不合理的佣金、广告费、物流费、促销费等,特别是当费用与竞争对手一致、价格低于成本、掠夺性定价或以歧视性方式收费时(例如,对商城卖家和非商城卖家收取不同的费率)。
👉 以算法操纵价格: 部署自动排名或价格排名系统,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扭曲公平竞争。
非价格相关行为
👉 自我偏好: 使用算法或平台设计来阻止或限制卖家产品的可见性,同时优先考虑平台自己的产品或受青睐的合作伙伴的产品。
👉 捆绑销售和胁迫:强迫卖家使用平台或其指定合作伙伴提供的特定服务。这包括强制使用平台自有的物流供应商、支付网关或广告服务。
👉 独家经营: 施加限制卖家权利的条件,例如禁止其在竞对平台上销售,并在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对其采取暂停账户或下架的处罚措施。
👉 歧视:无正当理由地对不同商业伙伴进行不平等对待。例如,无故将某个卖家的商品排名高于另一个卖家,或在物流供应商之间分配不平等的订单量。
👉 数据利用: 利用收集到的卖家经营数据,为平台自身的关联业务提供便利。
👉 合谋串通: 电商平台或卖家之间,通过私下协调,共同实施如广告关键词竞价、定价、市场划分等行为,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从上述监管强化方向可以看出,过去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行为,在新规框架下已经发生性质的转变。例如,平台强制卖家使用指定物流合作伙伴、通过费率设定或隐性规则引导卖家协调商品定价等行为,如今皆可能因涉嫌限制竞争、破坏公平交易秩序,被 TCCT 认定为违规。
并且草案中对产品定价的强制性规范措施,还将直接冲击过去卖家普遍信奉的 “低价即出单” 的经营逻辑。

那么,为何泰国不断通过立法推动电商市场革新呢?电商领域知名人士 Pawoot 揭露了关键背景,他表示,泰国电商市场规模约为 6800 亿泰铢,而Shopee、Lazada、TikTok Shop这些外资平台就占据着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我们正亲眼见证这种市场‘侵蚀’,在泰国运营的大多数平台都是外资所有。由于市场空间有限,这些外国平台掌握着相当大的行业控制权。”
Pawoot担忧,在这样的垄断环境下,泰国本土企业会因严重依赖外国平台,逐渐失去在本土电商市场的主导权。而这种深度依赖,更导致泰国商家几乎失去议价能力。
“服务费曾经不存在,但现在却稳步上涨。一些卖家现在面临7%至10%的费用,别无选择。目前三大主流平台,似乎存在协同涨价的现象,”他表示。
在高昂的平台费用压力下,卖家为维持订单量不得不发起 “价格战”、开展频繁促销,这不仅大幅压缩了自身利润,更导致行业陷入 “低价内卷” 的恶性循环。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类困境始终缺乏监管机构的有力介入与约束。
也正因如此,泰国才迫切推进相关法律的落地,以法律刚性约束平台违规行为,平衡市场各方权益。
当然,站在中国跨境卖家的视角,泰国电商法律的密集推进乍一看是抬高了入局门槛 ,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行业告别粗放竞争、迈向规范成熟的明确信号。
如今合规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卖家当下能做的便是重点关注市场政策动向,提前做好资质认证、成本核算与运营调整,建立更稳固的经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