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从2023年开始,AIGC对于各种传统行业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冲击,跨境电商领域逐渐成为了AIGC的重度应用场景。
对于跨境电商的企业来说,在AIGC赋能下,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实现降本增效。AI员工可以实现“24/7”连轴运转,预计可节省约80%以上的预算。而且以各个平台的内容生产举例,借助AIGC大大降低了出海的门槛,通过其能够直接实现英文文案撰写,同时也能够自动生成图片,甚至视频制作。除此之外,借助AIGC技术还可以进行更精准地对人群进行画像,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以及利用AIGC进行 SEO,识别文本中的关键字并生成搜索引擎倾向的替代措辞等等。
据Gartner相关统计显示,预计到2025年,AIGC所创造的数据将占到所有已生产数据的10%,当下该比例不足1%;而到2030年,AIGC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人民币。
上个月,阿里巴巴国际站公布:正在计划发布全链路AI外贸产品(公测中),给每个商家都配上了AI助手。计划发布的全链路AI外贸产品包括「生意助手」和「OKKI AI」两大服务。这两大AI服务可以帮助商家高效完成:智能商品发布与管理、市场分析、客户接待、视频聊天实时翻译、企业管理等多项运营的提效功能,覆盖外贸生意所有环节。
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出海企业对于 AIGC的巨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 AIGC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服务商开始不断加大在 AIGC上的布局和投入,以求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新技术必然带来新挑战,AIGC的出现会让跨境行业更加多元化,但也意味着企业会面临更多复杂困难的问题。为了规范AI在社交媒体中的产出内容,相关部门呼吁AI生成的内容需要添加标签。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误导观众,例如使用AI技术来进行“深度伪造”。
不少第三方营销服务商率先推出了根据不同平台调整话术、规避限制词语、优化文案关键词等AI辅助功能,涉及图片、文案、营销、客服等多个方面。
有不少卖家使用上述功能后表示,AI让产品广告生产时间缩短了90%左右,并且被系统判定为低质计划的概率大幅降低,规模化生成优质广告内容的能力提升了不少。
在各大购物节大促等高强度的电商活动期间,降本增效成为所有商家的“刚需”。平台内容领域的AI创作已十分“泛滥”。虚拟内容造假、版权的监管问题也走入人们视线。
另外,在音乐行业这样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此前,环球音乐集团旗下的三位巨星——德雷克、威肯和蕾哈娜——看到他们的声音被人工智能工具复制,紧接着就是一番病毒式传播,在 Twitter 和 TikTok 等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布和转发。另一位 UMG 签约的超级巨星蕾哈娜 (Rihanna) 的声音也被盗用在一个单独的病毒式社交媒体片段中,在该片段中可以听到人工智能复制的她的声音“唱”着碧昂斯 (Beyoncé) 的热门歌曲《Cuff It 》。
现在,TikTok 已成为最新一家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媒体公司。限制商家、广告主、创作者等对于AI生成内容的使用与识别,并明确AI应用的界限。
根据这些规则,商家、广告主等内容创作者必须标记任何使用AI技术创建或重大编辑的内容。该规则还禁止某些类型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例如任何使用任何真实私人人物的肖像(视频或音频)的视频,以及“以可能误导人们了解真实人物的方式操纵的内容”。
这些政策包括对人工智能内容的标签要求,但也要求内容创作者在平台上使用的任何“虚拟人”进行注册抖音;禁止利用AI创作侵权内容;禁止利用AI创作“违反科学常识、造假、散布谣言的内容”。
近几个月来, OpenAI和Google 都相继推出了AI 检测功能,为大型平台添加标签 AI 正在成为一种更常见的做法。Instagram 似乎也在开发一项功能,可以突出显示使用人工智能创建或编辑内容的时间。欧盟方面也正在推动平台将人工智能内容贴上标签,作为打击虚假信息的一般规则。
因此当对新技术的新鲜感消退后,AI内容越来越难得到用户的完全信任。当下“AIGC+”的搭建需要大量投入,没有基础的跨境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凭借对AI的浅层应用实现市场地位的跃迁。
TikTok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意机会,但如果观众不知道内容是由人工智能生成或编辑的,则可能会造成混淆或误导。内容标签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让观众清楚地了解内容何时被人工智能技术显着改变或修改。”